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发展社会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举措。为了解决目前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必须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深化社会领域的各项改革,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决定》分别对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环境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
就业是民生之本。未来十几年,是我国就业压力最大的时期,也是青壮年人口比重最高的时期。要抓住机遇,创造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条件,加快经济发展,为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做好物质准备。《决定》提出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继续实行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要深化户籍、劳动就业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大学生和退役军人,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强,只要期望值不过高,找到相应的工作应当不成问题,要加强对他们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国家再就业政策原来是针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制定的,随着国企下岗待业人数的减少和城镇集体企业改革的推进,应逐步将政策扶持范围扩大到城镇集体企业下岗职工。要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针对农民工工资长期得不到提高和拖欠工资等问题,《决定》指出要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人力资源丰富是我国的最大优势,要把人口多的压力变为人力资源财富,必须通过发展教育提高人力资源能力。《决定》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强化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教育经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倾斜,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在农村并逐步在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对家庭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技能性人才短缺,是当前人才结构中的突出矛盾,其根源在于职业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滞后。必须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做到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招生人数各占50%,并逐步做到所有没有升上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全部接受职业教育,学会一门专业技能。《决定》提出了一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明确目标,这就是“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实现这个目标,是完全必要的,经过努力也是能够做到的。《决定》还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偏重书本知识,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薄弱,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不强等问题,提出高等教育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这是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的明确目标。《决定》提出的这两个目标,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任务。要按照这两个目标的要求调整教育结构,改革教育体制,充分发挥教育对提高我国人力资源能力的重要作用。要鼓励社会捐资助学,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规范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
当前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淡化,公共服务职能减弱;二是药价虚高,加重患者负担;三是医疗保险覆盖率低。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是当前社会领域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决定》明确了改革的思路,一是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重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双向转诊等制度。二是理顺医药卫生行政管理体制,推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规范收支管理,纠正片面创收倾向。三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避免药价虚高和以药养医。四是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和人员执业资格,引导社会资金依法创办医疗卫生机构。五是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这些改革措施的贯彻落实,将有效地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文化需求,《决定》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培育多种所有制的文化企业,增强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要充分利用我国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文化资源,创造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既满足国内需求,又能像物质商品那样扩大出口,并成为增强我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决定》强调要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要实施重大生态和环境整治工程,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搞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强化企业和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节能降耗减排的指标,要求五年内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每年降低4%。从今年前三季度的实际情况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量不但没有降低,反而继续升高。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相当大,必须研究采取新的有效措施,包括采取技术、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方面的手段,增加有关投入,确保目标的实现。要以实现节能降耗减排指标为杠杆,推动设备更新、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变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和能源、资源消耗的状况,真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文/郑新立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