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我国网络文化得以快速发展,对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不断加大。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营造文明的网络环境,促进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大事。为此本刊特发表这组笔谈文章,敬请关注。
主流网站的责任
新华社副秘书长、新华网总裁 周锡生
今年4月,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重点研究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强调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推动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繁荣发展”。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文化发展战略出发,深刻洞察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所引发的全球信息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变革,科学分析了世界互联网的发展态势与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现状,准确把握了互联网和网络文化的规律特点,明确提出了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的方针和目标。这一决策对我国实现网络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新华网是由党中央直接部署、新华社主办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新华网创办十年来,始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三贴近,在全球1亿多个互联网站中的影响力不断跃升,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重大活动报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媒体,成为我们对内对外宣传的重要阵地。目前,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改革开放的新成就、新进展,都在新华网上第一时间发布,向世界全面展示我国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良好形象;国内外的重大和突发事件,新华网以权威及时的报道发出中国的声音,被国内外主要搜索引擎广泛收录,各类商业网站、新闻网站和传统媒体大量转载,形成了巨大的放大效应;新华网同中国政府网、中国文明网、中国平安网、中华新闻传媒网、振兴东北网以及中俄国家年、中韩国家年等官方网站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进一步形成了网上舆论的强势;新华网的受众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益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主阵地、主渠道和主力军。
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正处在调整融合的关键时期,即将步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新华网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的“国家队”,要始终牢记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建设和谐网络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牢牢坚持政治家办网,自觉服务和服从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努力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网络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网络文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1.把新华网建设成为坚强的网上思想舆论阵地。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充分依托新华社遍布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和多媒体数据库资源,在第一时间权威发布党和国家的声音,不断壮大网上正面舆论的声势;充分发挥互联网传播迅速、互动性强、便于联系群众的优势,进一步加强重大主题宣传和先进典型的报道,及时通过主办嘉宾访谈、推荐网谈话题、刊登网民言论、开展网上调查等形式,做好权威的解疑释惑的工作;充分运用互联网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特点,运用生动形象的手段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不断增强宣传报道的贴近性和吸引力;发挥互联网“海量信息”的特点,将报刊、电台、电视台的宣传报道内容和各种相关资料整合推出,形成多媒体、多层次、多通道的“网络宣传平台”,用正面声音主导网上舆论,积极抢占网络舆论的制高点。
2.始终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讲求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形成积极向上的网上主流舆论。网上舆论热点是社会突出矛盾、群体利益诉求和群众情绪在网络中的集中反映,也是当前网上舆论引导中的难点。要努力提高网上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及时分析研判网上舆情,把那些关乎国计民生、影响社会稳定、容易被利用的舆论热点列为重点,在宣传报道中注重运用事实说话,在网评中善于运用“网言网语”循循善诱,避免空谈大道理,做到有的放矢,以情动人、以理服人。针对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具体事件,把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同网民的关注点结合起来,疏导情绪,批驳谣言,反击错误言论,有效纠正认识偏差,使舆论引导真正入脑入心。
3.坚持三贴近,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充分动用网络媒体,大力弘扬体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文化,广泛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对高品位文化的传播力度,提供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加强对网民心理和需求的研究,善于利用博客、播客、维客、社交网络等新的网络应用,不断丰富网上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贴近性内容,积极开办功能实用、服务便捷的专业频道,实现新闻宣传与信息服务的有机结合,不断拓展和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领域与载体。
4.积极践行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努力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抵制腐朽落后低俗文化的传播。网络媒体要严格自律,自觉把好内容发布的政治关、政策关、导向关、事实关,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努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通过积极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引导网民文明上网,使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并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
5.跟踪研究网络新技术、新应用和新功能,积极运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密切跟踪国内外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及业界发展动向,瞄准高新技术前沿,加快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网络安全、搜索和多媒体等领域的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拓展多媒体出版物、网络视频、无线网络增值服务等新兴业务,大力丰富精神文化产品的创造形式,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为弘扬和光大优秀中华文化、有效提升国家软实力提供先进可靠的传播平台。
网络文化的全球视野与中国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学研究所所长 尹韵公
网络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又一全新文化形态,也是人类文明的最优秀成果之一。网络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经济全球化浪潮与IT科技产业紧密结合的产物。与以往的任何文化形态相比,网络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突破了地域性时空维度的文化,它提供的平台、渠道和途径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无法或不能独享、独占和垄断的。网络文化的诞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的智慧、勤奋和创新能力达到了一个新水平、新阶段,象征着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网络文化大气磅礴,强劲扩张,浩浩荡荡,网及天下,顺之则进,逆之则退,已形成世界文化的新潮流。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微软的生命力只有18个月。这就是说,网络文化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以往任何文化形态都不可企及的。同时,这也表明,美国人力图在网络文化方面永远占先,永远充当网络文化的领跑者。现在,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提高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实力。有意思的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把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放在文化实力提高的首要位置。谁认识不清网络文化的无穷魅力,谁就必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在人类文化史上,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像网络文化这样影响广泛深刻的文化形态:几乎在相同的时空领域中,正在和已经深刻地改变着全世界几十亿不同种族的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交际方式,乃至语言表达方式。虽然到目前为止,网络文化尚未成为一个成熟的文化形态,但是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降临,已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肯定,人类未来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必将与网络文化发生紧密的联系,处于“网”罩之下。
网络文化产生的背景决定了它的视野极其广阔。网络文化市场是以全球文化资源作为其配置对象的。美国好莱坞的动漫大片,以别国文化故事进行改编,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中国国产大片导演花巨资购买西方制造商生产的动感技术,也习以为常。在网络文化时代,各个民族之间、各个国家之间、各大洲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频率、广度、深度、规模、质量等,都大大超过以往的任何文化时代。
中国有一支令世界吃惊的网络文化参与大军。到2006年年底,在13亿人口中,中国有1.37亿网民,另有4.6亿手机用户,二者相加近6亿人口。也就是说,中国有46%的人口是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在2007年春节的7天长假中,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到152亿条,平均每个手机用户的短信发送量超过33条。同类的数字,在2006年为126亿条,在2005年为110亿条。还要指出的是,中国网络文化的参与者是以每年20%以上速度增长的。
用全球眼光来看待网络文化,不仅要欣赏和利用它的积极因素,而且要关注和防止它的负面影响。譬如,黑客和骇客问题,美国有,中国也有;又如,信息垃圾问题,东方存在,西方也存在;再如,网上道德问题,全世界各国都碰到这个相当棘手的现象。网络文化中的某些问题、矛盾和麻烦,已经超越了国界、肤色和族别,它需要集中的是人类共同的智慧和共同的努力,以求共同的解决。从我国情况看,由于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加剧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进一步凸显,抵御境内外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战略图谋的任务进一步加重。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上,思想理论领域杂音、噪音的传播,虚假信息和不良情绪的扩散,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的蔓延,都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妨碍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亟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管理和引导。
对于网络文化,我们要始终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两手都不能放松。要按照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五点要求,大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特别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既要跟上网络文化的时代潮流,又要保持中国特色,走中国网络文化发展的最佳道路。
为青少年插上飞翔的翅膀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孙云晓
在网络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为青少年成长创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是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青少年的本质特点和最大需求是发展。因此,要确立与青少年有关的环境和教育的标准:一切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环境和教育,就是好的环境和教育;一切不利于青少年发展的环境和教育,就是不好的环境和教育。确立这样的评判标准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在网络狂潮呼啸而来的时候,人们的认识发生了太多的混乱。比如,一些媒体在大量报道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同时,出现了网络妖魔化的倾向,似乎互联网就是海洛因。这种误导造成许多家庭禁止孩子上网,甚至让父母们产生了网络恐慌,这显然是不利于青少年发展的。事实上,与几千年来的求知方式明显不同的是,21世纪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换句话说,能否有效地掌握互联网这个工具,在相当程度上标志着能否有效地学习。毫无疑问,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对青少年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从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角度看,应当完全支持和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地对待和使用网络。
问题在于,当青少年热情拥抱互联网的时候,的确出现了不少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如人们反应最强烈的网瘾现象;一些网站传播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而且屡禁不绝,等等。因此,人们纷纷批评那些用色情和暴力吸引眼球的网站或网络公司,将他们视为罪恶之源;或是把目光转向那些不规范的网吧,指责他们诱惑青少年进入,指责他们要钱不要下一代。应当说,这些批评和指责都是有充分依据的,是合情合理的,有关方面也正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相信一个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会逐步形成。
不过,我也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欧美很多国家的网络显然比我们发达,但遇到的问题特别是青少年网瘾现象,似乎远没有中国突出,中国的青少年为什么比许多国家的青少年更容易上网成瘾呢?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曾发布《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网民中有网瘾的比例达13.2%,另有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这是什么概念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总人数为1.37亿人。按一般规律推算,80%的网民为35岁以下的青少年。也就是说,加起来有将近3000万的青少年受到网络伤害。这是何等惊人的数据啊!
长期以来,人们大都认为,容易上网成瘾的是那些学业受到挫折和人际交往有缺陷的青少年。可是,一些专家经过一系列研究和临床实践,已描绘出“青少年网络问题谱系”,描述出一个在学生群体中存在网瘾的高危人群画像:他们往往学习成绩好,自我感觉也较佳,老师和父母往往对这部分学生寄予厚望。但其中一部分在接触网络后往往迅速陷入其中,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甚至不乏恶性事件。不少“好学生”成了高危人群,根源之一是家庭、社会对孩子从小到大设立的评价标准的单一化。大部分中国学生在小学以及中学阶段一直处于学习成绩单一评价体系中,当他们进入大学或进一步社会化时,遇到大量困难,心理发育需求不能满足,就很容易发展成为网瘾青少年。单一评价体系,是网络成瘾的一个首要因素。这个结论,开始触及问题的实质。当前出现的网络不良现象,是与现行的教育体制有着深刻关联的。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不仅伤害了成绩好的学生群体,更伤害了成绩差的学生群体,可以说,它伤害了每一个学生及其家长和教师。真正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健康人格。青少年不仅需要文明的物质环境,也需要健康的心理环境,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全面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如果每一个青少年都能自信友善,既善于自我管理又有责任感,并且具备抗挫折的能力,那么,他们就会以自身的免疫力,主动规避网络风险。这样,网络不但不会伤害青少年,而且会让他们如虎添翼,充分享受网络时代的新成果,自由驰骋,快乐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