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与京、沪、深、广这类“一线城市”房价明显下挫相比,国内很多中、小城市和城镇的房价,涨不上去,跌不下来,呈现胶着状态。记者近期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二线楼市”经济基础、开发资金来源和开发商素质等与“一线楼市”有着较大差别,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特殊的风险。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在差强人意的“金九银十”之后,地产界一些“民间融资型”公司就会露出马脚。不了解内幕的消费者买下这种房子,就可能与高息集资者一道,陷入融资陷阱,被复杂的法律纠纷困扰。今年第四季度至明年春节前,可能是第一个风险集中爆发期。
购方不买,卖方不降所有到长沙的人,只要出了“黄花机场”,举目四望马路沿线、立交桥四周,所有值钱和醒目的“广告位”,几乎全是房地产广告。房地产业对地方经济的支柱作用,“土地财政”举足轻重的地位,走在大街上就能看出端倪。
地处内陆地区的长沙市,在城市卫生和环境质量、社会文明程度、基础设施等方面,与临近省份的广州、深圳相比,不在一个档次。但长沙市的房价,在过去的这个“房地产黄金五年”中,从普遍每平方米千元出头,均价如今已经逼近4000元/平方米水平。虽然今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大城市房价出现降价“多米诺骨牌效应”,但长沙位置较好或者自认为有些“卖点”的楼盘,还在叫价5000元/平方米至6000元/平方米,看起来挺硬朗。
但与此同时,长沙形形色色的“房交会”,却没了往年的火爆。“十一黄金周”前后,长沙陆续出现了几个区域性的“房交会”。往往是几千套房源投放,最终宣传上也只能体现几百套“成交”。在一些楼盘扎堆促销的现场,记者偶尔能见到一两家展位前有人排队,但凑近一看才发现原来是一些中老年人和附近居民在排队,目的是领取开发商赠送的购物袋。这些人领到一个购物袋后,又排到末尾,乐此不疲。
购方不买,卖方不降。很多市场人士认为,类似长沙这种情况在国内“二线楼市”很普遍,一些人戏称为“胶着的表面繁荣”。
“不高”的房价其实已是“天价”湖南一些城市管理者发现,这种“胶着的表面繁荣”,已经影响到了开发商拿地的热情。于是,近段时间政府“挺房”的动作,频频上演。
与国内另外10来个城市一样,长沙市已经开始向住房保障对象公开发放了5万元或8万元的补贴凭证。住房保障对象可以在全市范围内选择购买单套面积120平方米以下的房源。
“不购房就不能享受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政策!”在长沙一个房产交易会上,有开发商售楼人员这样“开导”心存观望的“住房保障对象户”。有的楼盘,则干脆将“政府补贴8万!”印到了广告上。
在湖南,一些城市有官方背景的“挺房”举动还很多。有的区县政府宣布,所有在其辖内买了商品房的人士,能获得区政府给予的5000元“购房安家补贴”。有的地方政府出钱出人用豪华大巴到矿产资源丰富的湘南地区,免费拉着一批批“购房团”往自己地盘上送。还有的则与开发商共同搞购房“中巨奖”活动,最高奖金,单套房达到了近10万元。
长沙市一些干部在与记者谈房价时,认为有收入不断增长的市民和源源不断进城的农民工对房地产“持币待购”,“二线楼市”没有“泡沫”。眼下对地方经济和财政拉动效应极大的房地产业遇到困难,政府不能不“拉一把”。
但记者随后走访发现,眼下要真正在长沙“二环”之内买套“毛坯三房二厅”,一般需耗资50万元左右。如果采取按揭方式,连本带息总价一般在60万元以上。
长沙市统计部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长沙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59元。据此看来,长沙市民2008年人均年度可支配收入2万元上下。另据了解,2006年以来,长沙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为70%左右。如此,即使一个长沙三口之家,每年挤出1/3的钱用来买房,也要大约20年。在此期间,一家人要无病无灾、收入稳定且持续增长、不发生任何家庭风险。
在长沙市近期举办的一个“房交会”上,一些市民在某楼盘的模型前议论说,从前房子买了就涨,大家多注重涨价带来的“升值”收益。如今房价涨不动了,算算细账才知道如今房价与收入相比,已经是“天价”,弄不好,一家人一辈子都要搭进毛坯房里去!
此外,实体经济进入调整周期,房价相对地也更加“显高”。蒋先生在湘南地区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工作。近段时间以来,企业压缩产能、产品售价暴跌,企业负责人已经开始“放风”说要被迫降薪、压缩费用。去年贷款数十万元、如今每月身负几千元债务的蒋先生逢人就劝“莫买房”。蒋说,单位如果真的降工资,遥远的美国发生的那种次贷危机,很快就会降临到他身上。
来路不明资金断“链”风险将至湖南一些在房地产开发领域闯荡的人不久前还信心十足地说,“二线楼市”这些年虽然地价、工价、建筑材料价都大涨,但平均水平相比沿海仍然不高。综合各种成本,开发商的利润空间仍很大。眼下银行贷款利率只有7%多一些,开发商只有短期周转不灵,没有资金断“链”之忧。只要大家齐心,挺过这个楼价“胶着期”,几个月后就能熬出头。
也有分析人士提供了一个有趣现象:与龙头企业主导市场的“一线城市”不同,“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开发领域,可谓鱼龙混杂。很多房地产公司,前些年在“地产江湖”上名不见经传,更不是上市公司。但执掌这些公司的“大亨”,拿地出手阔绰,动不动就开发“大盘”。
但现在情况开始逐渐明了。记者在湖南吉首市、张家界市等地了解到,这些公司中,虽然头顶着各种“光环”,但其中不乏“灰色融资型”房地产公司。
按理说,生意场上英雄不问出处。但问题是,“灰色融资型”房地产公司原本“一穷二白”。他们利用监管的漏洞、区域性的流动性过剩和某些地方政府官员的支持或者纵容,近些年来在民间用年息超过36%的诱饵从事民间高息集资。这些公司之间,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还在为融资发生恶性竞争,有的融资年利息甚至提高到了100%以上,以开发房地产为名的“金融传销”暗流涌动。
这种房地产公司,要支付高额利息,需要房价以每月3%至10%甚至以上的速度飙升、需要任何项目开发周期不超过3年甚至更短、需要任何产品一面市就实现100%的销售、需要整个楼市永远都是“牛市”的舆论环境。房价一旦“胶着”,交投一旦清淡,资金就将“断链”。一旦市场现出“拐点”,危机就会爆发。
风险期“抄底”要当心在湖南一座较为偏远的城市,一个曾经炙手可热、卖得热火朝天的楼盘,如今突然无人问津。这家企业相关财务人员对记者承认,自从“老板被公安机关请去”、当地人都知道公司资金“出了问题”的那一天开始,就基本卖不出房。
徐先生夫妇都在湖南一所高校任教,收入很高,近几年频频购置物业。在发现眼下房地产领域广泛存在的资金链问题后,徐教授虽然现在手头还有余钱,但已经决定不再购房,而且倾向于抛售手中的一些房产。本身就是从事建筑设计的徐说,在无法实现信息对称的情况下,一个普通市民无法甄别“问题开发商”。一旦踩中“地雷”,花真金白银买来的房产,可能无意中在金钱游戏中接下最后一棒:看起来属于自己名下的房子,可能办不到权证、配套设施可能“缩水”,甚至成为长期无法交钥匙的“烂尾楼”。
徐教授对风险的把握,还不全面。据记者了解,眼下一些“问题开发商”,前些年融资之时,他们与债主之间的借款协议,很多经过了如下“包装”:要么连本带息将融资款写成住宅或者商业门面“购房款”,要么将本金作为买“楼花”的“黄金客户”或者“钻石会员”的“定金”,高额利息则是所谓“延迟购房违约金”等。开发商一旦“出问题”,所开发的项目就成为各方利益主体挽回损失必须争夺的对象。不了解内幕的消费者买下这种房子,就可能与高息集资者一道,陷入融资陷阱,被复杂的法律纠纷困扰。
此外,用高成本融入资金开发房地产,真正能投入项目的资金,少之又少。而项目建设的周期,则必须越短越好。建设的成本,要压缩到最低限度。由此导致这些年来开发出的一些楼盘,建筑质量、节能效果、居住舒适性等,都大打折扣。
一些了解内幕的经济界人士坦言,有些商品房权证上虽然写明有70年产权,但这些密密麻麻的“蜂巢”、“鸽子笼”,也许用不了几年,就成为妨碍城市观瞻的污点。从这个意义上着眼,中国房地产业这轮调整,实际上是淘汰规模小、素质差的市场参与者,提升行业整体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促使房地产市场从“金钱游戏”回归消费品生产的过程。因此,“二线楼市”的地方政府,不应急于把全体纳税人的钱拿来“托市”、“救市”。有兴趣“置业”的老百姓,也不妨多观察,择机再买“好房”、买“放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