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月10日至11日,在由中国政法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联合举办的犯罪学高层论坛上,与会专家提出,户籍改革的思路应从传统的“管控”型思维向“服务型管理”转变。
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张荆教授指出,目前我国在对人口的动态管理上依然未摆脱传统的“管控”思路。“传统的人口管理方式是‘以证管人’,通过管理户籍进而管理人的衣食住行以及社会治安。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大量的流动,户籍管理原有的粮油分配功能、限制人口迁入功能都已丧失,户籍和‘暂住证’仅仅成为了‘城里人’与‘城外人’的身份符号。在这样的背景下,还按照老的模式管理,使得很多流动人口对申报‘暂住证’或者‘居住证’毫无积极性。”
北京市海淀地区近年的一项调查表明,该区域办理暂住的人口仅为实际应申报人口的三分之一。这大大增加了城市对流动人口的管理难度。
张荆表示:“应当破除户籍与人口管控的传统观念。只有将户籍制度与流动人口的医疗、职业培训、就业、子女升学等民生和教育问题相结合,才能使流动人口的户籍申报工作由现在的被迫转为主动。因为申报的目的不是为了接受‘管控’,而是为了让这一群体享受所在地区的社会服务。”
完成户籍与流动人口权益的联动光靠公安机关一家是无法完成的。张荆建议,不妨借鉴发达国家城市管理的经验,将户籍由公安机关管理逐渐转变为由市区政府内设的户籍管理部门管理。“这样更有利于实现区域福利和社会教育的联动,也会使得户籍管理更加人性化。”
近年来,我国已在多个城市开展户籍改革试点工作。(记者崔丽欧阳骆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