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稳增长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北方网作者:景维民编辑:张瑜2018-03-23 14:15:34

内容提要: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相互联系、又存在一定区别的两个概念。一般来说,从再生产角度看扩大再生产就是总生产能力的增长,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经济发展,都是以扩大再生产为前提的,可见,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天津北方网讯:3月22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研讨会第二场研讨会在天津财经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召开。我市社科理论界的专家学者、理论工作者、实际工作部门代表分别从不同角度交流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心得体会。本网摘录部分专家学者发言,以飨网友——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相互联系、又存在一定区别的两个概念。一般来说,从再生产角度看扩大再生产就是总生产能力的增长,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经济发展,都是以扩大再生产为前提的,可见,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所谓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产出即物质产品和服务生产总量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经济增长应理解为按人口平均计算的总产出即人均总产出的增加,社会总产出的增加侧重反映一国总体经济实力的提高,而人均总产出的增加则突出体现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

  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要丰富的多。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而且还包括经济制度的进步、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自然条件的改善、自然资源供给的增加、社会福利的增进及社会民主进步等。如果以人类打一个比喻,经济增长着眼于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注重于他的机能——素质的提高。

  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就是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我们要深刻理解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质量发展问题。早在1992年7月开始组织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其内容涵盖了中国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保护等相结合的高质量发展战略、政策和行动框架。经过反复论证和讨论修改,该《议程》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也都把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作为中国今后15年内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并纳入中国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高质量发展。2018年经济工作会议决定,未来工作的重点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国际比较视角下的经济稳增长

  客观地说,任何国家经过经济高速增长后都必然遇到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降的问题,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也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但对一个国家而言经济增长的连续下降和幅度超预期是不能被接受的。从国际经验来看,不同国家因其地域不同,人口多少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国内外环境不同等,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移表现为不同的情况,各国采取的对策也不相同。第一种情况以日本为代表,二战后的日本的经济增长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1953--1959年的7年中GDP年均增长7、2%;(2)1960--1973年的14年中GDP年均增长上升到9、7%;(3)1974—1991年的18年中GDP年均增长明显下降到4、1%;(4)1992--2011年的20年中GDP年均增长有显著下降到0、7%,直到今天经济增长依然乏力。总体看来日本经济没有实现稳增长。第二种情况是以韩国为代表,韩国二战后经济增长也经历了4个阶段:(1)1954--1962年的9年中GDP年均增长3、9%;(2)1963--1979年中GDP年均增长上升到9、5%(3)1980--1997年的18年中GDP年均增长下降到8、2%。(4)1998—2011年的14年中GDP年均增长下降到4、2%,韩国经济实现了稳增长。第三种情况以美国为代表,美国在经济增长率下移以后,后来不久随着科技发展等因素的推动又重新上移。二战后美国经济也经历4个阶段:(1)1953—1973年的21年中,GDP年均增长3、45%;(2)1974--1992年的19年中GDP年均增长下降到2、65%;(3)1993--2000年的8年中GDP年均增长又上升到3、5%;(4)2001--2011年的11年中GDP年均增长又下降到1、57%。这是三个不同的经济增长类型,其中有的国家实现了稳增长,有的国家难以稳增长。增长类型不同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不同影响。实践证明,只有实现稳增长,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进入2010年以后,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速进一步回落,而且出现了比社会预期更为明显的放缓。虽然2017年经济增长率保持在6、9%。但这种经济增长率是否可持续仍令人担忧。追求经济稳增长是当代中国经济必须面对的问题。

  首先,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要养活13亿人口并使生活水平逐年得以提高,(老年化阶段)没有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是不行的。客观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居民对生活有更高的诉求;信息化时代到来使得居民消费观念产生了比较。

  其次,就业是我国民生的头等大事,而就业与经济发展速度密切相关。目前我国正处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城镇化进程中,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深化改革也存在较大的社会成本风险,这给就业造成巨大压力,近年来每年需要解决的就业大约为2500万个,2007年在经济发展速度达到11、8%的情况下才解决了1000多万人,尚有1000多万人无法解决。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高级化,就业单位内在短期内还会下降,这就对经济发展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则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第三、要实现中国梦,仅仅有一个基本的经济发展速度是不够的。基本的经济发展速度只是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基础和条件,而要早日实现,就需要在基本的经济发展速度基础上有一个更高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实现了年均GDP接近10%的发展速度,创造了世界的“中国奇迹”,但目前的GDP总量仅占世界GDP总量的15%左右,与世界经济大国美国的27%相差甚远。这就是说,我国要达到世界经济大国的比重和发展水平,至少需要保持几十年10%左右的经济发展速度。

  最后、经济增速偏低不利于调方式和转结构。众所周知,经济增速偏紧会使宏观经济环境趋紧,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如企业利润增速下降,市场上弥漫着悲观预期,国家财政收入增速下滑等。就企业来说,企业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体,如果企业利润下降,市场预期悲观前景不明,企业就没有信心和没有能力转方式调结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要转方式调结构,就必须实实在在的推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实施创新经济,这是需要资金的。在经济增速偏低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使得企业一是不愿也不敢投资;二是没好项目投资;三是没钱去投资。更为严峻的是,如果GDP增速连续两个季度或以上低于6%,反映在工业企业利润上,则会出现大幅下降或负增长的局面。2012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速均为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是难以实现转方式调结构的。

三、中国视角下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稳增长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稳增长基础上走向高质量发展对于中国而言恰逢其时。

  1、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诉求。首先,从改革过程来看,整个世界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改革史。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在不断进行改革,最终使改革走向转型,改革迈入新时代。其次、改革的内容和范围发生根本变化。中国今天的改革与以往所提出的改革都有不同。它是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制度等多方面改革。 改革的内容、目标更加明确清晰,这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见,改革的内容和范围进入新时代。第三,改革的成就举世瞩目。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被世人称为中国奇迹。具体说来,GDP连续多年两位数增长,平均为9、7%,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近8300多美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实践表明,中国已从一个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经济大国,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迈入新时代 。最后,开放呈现新格局。我国同世界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闭关锁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阶段,二是一边倒和封闭半封闭阶段,三是全方位开放阶段。中国同世界的关系随着阶段性演进实现了历史性变化,过去的中国对外部世界几乎没有影响力,现在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2、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实践的必然要求。习近平从新的时代条件,新的实践要求出发,进行艰辛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造,提出一系列新思想。这就是要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适应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内容丰富、精神深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线,就是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对高质量发展的要义进行了全面、全新、前瞻性注释。重点是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新发展理念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全过程的纲要。

  理论与实践表明,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五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国经济再上新台阶的动力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稳定器。我们要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由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3、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的必然归宿。中国现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出多元化特征。首先是共同富裕。现实中由于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形成不同的收入群体,对于收入相对较低的群众,发展经济的目的应集中在满足其对物质文化的基本需求,这是相对于收入较高的人民群众的需求而言的。在这一基础上,千方百计增加这一部分人民群众的收入,缩小两部分群体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其次,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对于收入相对较高的一部分人民群众,他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在满足基本的小康生活之后,对自身的居住环境,社会权利的保障以及教育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一部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代表着未来人民群众整体收入提高后将会出现的需求,因此是我国社会生产和其他工作需要关注的重点,也指引着我国要加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力度,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就是说对人民群众的需求,不仅要满足物质需求的多样性,而且要满足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解决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这就要求天津在整个经济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中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

四、结论与启示

  1、高质量发展要以稳增长为前提,没有稳增长就没有高质量发展

  2、稳增长与高质量发展是可以同时推进的,但绝不能只讲高质量发展不讲稳增长

  3、当前的首要任务是稳增长重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南开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 景维民)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设为首页|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