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市能否成为文旅新名片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北方网作者:晚报张译丹 冯悦欣编辑:孙畅2019-10-28 10:45:23

内容提要:上期“今晚调查”,关注的是“图书流转”在人们日常阅读行为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本期“今晚调查”将聚焦一种具有地域人文特色的“图书流转”现象,即古旧书市集。

  摄影记者 刘乃文

天津北方网讯:上期“今晚调查”,关注的是“图书流转”在人们日常阅读行为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本期“今晚调查”将聚焦一种具有地域人文特色的“图书流转”现象,即古旧书市集。

  10月下旬,北京潘家园成功举办了首届古旧书博览会,而曾经风头无两、被称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古旧书集散地”的天津三宫古旧书市集,也被爱书人士屡屡提及、反复回味。接受本次调查的315位受访者中,曾经逛过古旧书店、古旧书市集的占比达八成以上。在天津,古旧书流转活动既有其历史渊源,也有其现实意义。

历史的“流转”:从未消失的古旧书市集

  作家徐凤文也是古旧书收藏者,他不仅自己喜欢买、喜欢读,还始终致力于古旧书文化的推广。曾经有机构邀请他去做有关阅读的公众演讲,他会带几本自己的藏书前往,在演讲结束后根据图书的内容形式选择对应的读者现场赠送。

  “放眼全国,谈到有传统、传承、传续的古旧书市集,就不能不提天津。”徐凤文介绍说:近代以来,古旧书市集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天津古旧书市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天祥市场时期,百年来或有间断,却不曾消失,这是民间自发坚持的文化传统;天津在古旧书的收藏方面也很有传承性,大环境培养出很多著名的藏书家,如周汝昌、姜德明、韦力等诸位先生,作家孙犁来到天津后在书铺、书摊买了很多书,其中也包括大量古旧书;古旧书市集在年代和地域上不断流转,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老图书馆的“换书大会”、烟台道古籍书店门口、八里台高教书店门口、水上公园书展、沈阳道古玩市场、文庙、二宫、三宫、鼓楼、古文化街、海河岸边等地,都曾是古旧书摊的容身之所。直到去年,海河岸边自发形成的古旧书市集转回古文化街文化小城落了脚。

  徐凤文谈起巴黎塞纳河两岸的古旧书市集,那是全世界闻名的文化圣地,吸引过像巴尔扎克、海明威、萨特等文化巨匠,也吸引着无数年轻的游客前往参观、游览,迈进网络时代后仍然是红人们的“打卡地标”。

  他认为,天津的古旧书市集也可以成为并且应该成为滋养城市文化的土壤,就像旧书店之于日本的京都,在古旧书籍的流转过程中,培养、哺育城市里那些读书、爱书、懂书的市民。

古旧书自有生命力

  在关于公众参与过的图书流转活动的调查中,旧书流转的参与率约为六成(60.95%),而购买、收藏古籍故纸的参与率为24.76%。天津人对古旧书市集、古旧书店并不陌生,这固然与天津的历史文化底蕴相关,也展现了市民参与文化交流的热情。

  数据显示,八成以上(83.81%)受访者和家人曾逛过古旧书店、古旧书市集,10.16%的受访者知晓但从未去过古旧书市集,仅6.03%的受访者从未听说过古旧书市集。在逛过古旧书市集的受访者中,又有28.57%的人曾无意中路过古旧书市集。天津的古旧书市集在历史上长期存在,形成了在市民群体中的宣传效应。

你记得哪些旧书市

  在曾经出现过的古旧书市集中,人们印象深刻的有哪些?33.33%的受访者对二宫古旧书市集印象深刻,29.52%的受访者还记得几十年前的“换书大会”,27.62%的受访者“惦记”着古籍书店门口曾经出现的古旧书市集,24.44%的受访者对三宫古旧书市集的鼎盛场景难以忘怀。

  在人们购买古旧书的渠道方面,古旧书店(39.68%)、路边书摊(38.73%)、图书馆/书店处理图书(35.24%)、私人交易(30.48%)占比均超三成,而古旧书市集(26.98%)、网络购买(21.59%)、图书文化展会(21.27%)等仅占两成多。随着购买古旧书的渠道多样化,受众对古旧书的消费行为已经不受市集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古旧书市集不能躺在过去的辉煌记忆中,也要致力于创造新的吸引力。

身份的“流转”:徘徊于街巷的文化情结

  刘伟是天津人,少年时代就在曲阜道上的古旧书摊上“蹭书看”;几十年后,这条车水马龙的繁华道路上早已没有古旧书摊的踪迹,他就在曲阜道聚福里胡同开起了古旧书店。

  “我第一次接触到旧书,是在曲阜道上认识一个修自行车同时摆摊卖书的李师傅,他的摊位上总有《读者文摘》《世界知识画报》《大众电影》这类期刊。我一边看书,一边暗自思忖:这么多过期杂志,哪儿搞来的呢?后来有一天,我注意到收废品的卢大爷收到一捆《大众电影》,我就用8元钱买下来,晚上也学着李叔的样子‘练摊’,小赚了一笔。”刘伟认了师傅入了行,从读书人变成了书摊经营者。

  2009年至今,刘伟经营的古旧书网店已有10年,所获收益超过摆摊和开书店的经营所得。网络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门,外国客户蜂拥而至,让他意识到古旧书具备传承文化、专业研究、资料考据等多方面的意义。“我觉得越是好卖的(古旧书),越说明其具有流通价值、保护价值。”他说,中医、武术、菜谱这三类古旧书最受买家欢迎,老方子、老秘本、老藏本、老菜谱一上市就供不应求。

  “我开店固然是为了养家糊口,但同时也想借此多认识一些读书人,把(我所有的)这些书和我的经验传承给这些人。我现在的读者都是45岁、甚至50岁以上的人,我特别希望学生群体能愿意多了解一些古旧书。年轻人不一定非得去高大上的书店喝着咖啡看书,他们蛮可以去古旧书摊看看老书。我总觉得,纸质的东西能让我们看到真实的历史。”刘伟喜欢体会和谈论古旧书带给他的历史感,他因此感觉自己的工作更有价值,也更有希望。

人们为何爱“逛”书摊

  天津人逛古旧书店和古旧书市集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为满足藏书爱好”和“感觉淘书特别有乐趣”这两个理由占比最多,均超过四成;逛街休闲占36.83%,有购书需求占34.29%,陪伴亲友旅游观光占24.44%,为结识有相同爱好的朋友占23.81%,专门来文化地标打卡纪念占23.17%。

  记者在古旧书市集的现场采访中发现,大部分人没有明确的购书目标,很多购书者年龄偏高,调侃说自己“看(书)也看不动了,买(书)也搬不动了”;年轻的消费者虽然人数不占优势,但在购书时显得更为“大方”,常常会比照网店页面讨价还价,与摊贩频繁互动。“逛着看”的趣味性,始终是古旧书市集的魅力所在。

哪些书流转性更强

  在选购古旧书的过程中,42.86%的受访者倾向选择八成新以上的图书,26.67%的受访者接受五成新以上的图书,12.06%的受访者接受三成新以上的图书,15.24%的受访者认为应该视情况而定,另有3.17%的受访者只接受全新或接近全新程度的图书。由此可见,古旧书只要品相好,一样会广受欢迎。

  受访者认为适合流转的图书中占比较多的包括经典名著(56.19%),古籍、绝版书(34.60%),教辅教材(33.65%),文学小说(33.65%),外文原版(33.02%);其次是人文丛书(23.81%)、社科图书(18.41%)、期刊/音像(16.83%)、童书绘本(14.60%)、生活百科(14.60%)、应用手册(14.29%);占比较少的是网络文学(11.75%)、技能培训(11.11%)、听书类产品(5.71%)。

地域的“流转”:三地之间的流转与对比

  在吴志雄的记忆中。2001年到2006年是他最奔波也最“沉重”的一段时间——一年数次往返于天津和包头两座城市,几乎每次都要随身携带七八十斤的书箱,累并快乐着。

  因为父亲是知青,吴志雄从小在包头生活。“买旧书始于金庸武侠小说。包头市青山区新华书店旁曾有一个不小的书市,我买过几种现在颇为少见的武侠小说版本,也买到了第一本古典小说《说岳全传》。”多年积累,他觅来的旧书渐渐填满了他大半个家。

  1998年,吴志雄回到天津,与古籍书店的几位员工比邻而居。从此,他成了古籍书店的常客,在买书的同时也学到了不少古旧书方面的知识。他在水阁大街上班时“基本上天天去”古文化街上的古籍书店。“我最早买的好书大部分留在了包头,每年回包头时又把在天津买到的一部分好书装箱带去,经常阅读使用的(古旧书)再集中带回天津。后来我父母退休,所有的书全部运回了天津。”和书箱子一起“飘”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记忆,像楔子一样钉进了他的人生轨迹。

  说起自己常来常往的三座城市,吴志雄能从古旧书市场的角度做出颇为个性的解读:我在包头花的钱多,不是因为包头的古旧书资源丰富,而是因为那里市场闭塞,买家、卖家的消息不灵通,可以用同样的价钱买到更多的好书。我在北京、天津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积累丰富的经验:北京的资源最丰富,全国的摊贩都要去北京售书,全国的藏书者都会去北京买书,信息交流特别快,价格反应敏锐,市场化运作的成熟度非常高;曾经,天津的三宫古旧书市集号称“华北地区最大的古旧书集散地”,市场远比大多数城市成熟,可惜如今有好书的卖家都惜售,很多珍贵古旧书的售价明显高于网上均价。如今,每周六的古旧书市集,他是一定会去的。

市场变了,传统还在

  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古旧书市场蓬勃发展的势头背后,有着相似的成因:一些成规模的图书馆无力支撑,大量或保存完好、或版本珍贵的图书流入市场;受众对图书有着迫切的购买和阅读需求,文人学者收集研究资料,大众读者想以低价买入好书。

  时至今日,这两个条件都在发生着变化。古旧书摊贩的“货源”紧缩,而消费者获取文化阅读资源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那么,古旧书市集的存在和延续是否还有其意义?在受访者们看来,除丰富购书的渠道(62.54%)、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价值(48.89%)、提升古旧书的收藏价值和增值空间(47.62%)等网络交易可以兼具的功能外,促进文化传播(45.71%)、传承文化传统(35.87%)、作为城市旅游资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5.08%)等古旧书市集存续的现实意义,也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旧书市融入新时代

  认识并发展古旧书市集的现实意义,才能让古旧书市集从漂泊不定的“旧书市”变成符合时代的“新市集”,进而成长为文旅产业的一张新名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古旧书经营者已经开始尝试融入时下广受欢迎的创意市集,寻找让古旧书焕发新生的途径。经营者需要更多的鼓励机制,受众群体需要更新换代与科普指导,市集本身也需要升级品质和理念,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天津的读书人和爱书人共同努力。

  在城市高速发展中,如果说我们一定要努力保留下来什么,那或许应该是某种和大众文化、市民精神相关的符号。古旧书市集的价值就像古旧书本身一样——它不新鲜、不潮流、不善变,但总有一些人会将它视为精神停泊的锚地,在扬帆启航、激流勇进的生命旅程中,时不时地回望曾经的来处,那正是城市文化根系所深植的地方。(津云新闻编辑孙畅)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设为首页|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