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可以离开,但他却做了这样的选择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交通运输部作者:编辑:靳永锋2020-11-02 18:19:34

内容提要:青山绿水、云蒸霞蔚,这是加坡村的真实写照;交通闭塞、人穷地贫,这也是加坡村的真实写照。

青山绿水、云蒸霞蔚,这是加坡村的真实写照;交通闭塞、人穷地贫,这也是加坡村的真实写照。

加坡村位于贵州省从江县加勉乡,这个苗族小山村隐藏在月亮山腹地沟岭里。2016年起,贵州省地方海事局对这个村子进行定点帮扶。四年多来,在这个小山村里,总能看到一个精壮的身影——爬坡趟河,乐此不疲地奔走在各家各户。他就是贵州省地方海事局派驻从江县加勉乡加坡村驻村工作组副组长周儒松。

参照贵州省委组织部驻村“第一书记”管理办法,这里的驻村干部两年一换。周儒松不是“第一书记”,却陪伴着驻村干部为乡亲们干了一件又一件实事。任期到期,他本可回归自己原本的生活,却主动留了下来。他说,留在这里,是为了更好地带领乡亲们同步奔小康。

修路,搭“心桥”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去了就要踏实干,干了就要看到成绩。”临去加坡,周儒松如是说。

背上行囊,带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心壮志,周儒松来到了加坡村。可是,当时加坡村的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

加坡村村委木楼的二层就是驻村工作组的住处,由于无人居住,门窗早已破损,风呼呼地往屋里灌。屋内仅有两张木板床,周儒松伸手摸了摸床上的棉被,竟是潮润的。那一夜又冷又长,周儒松失眠了。

“要想扶贫工作做得好,村里情况了解不能少。”寒夜没能冻灭周儒松的雄心壮志,失眠中他想好了开干的第一步。说干就干,周儒松开始一户户走访,一家家交流,全村112户,他来来回回走访了无数遍,鞋底都磨穿了。

“领导,帮我们修条路吧!我们世代都被困在这深山老林中啊!”当周儒松和其他驻村干部翻山越岭走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到达加坡村三组时,村民紧紧握住他的手恳求道。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出行不便的深山区贫困群众内心深处共同的心声,也是贵州省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的理性思考。为此,周儒松找到自己的“娘家——贵州省地方海事局,申请了项目帮助。后来,在贵州省地方海事局与当地政府的努力下,一条宽5.5米的崭新通村硬化路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

不久,周儒松与驻村工作组又协调建成了加坡村至荔波县佳荣镇的硬化公路,同时还协调资金30万元建设了2条5.9公里的机耕道,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出行和生产条件。

通村硬化路和两条机耕道实实在在地修在乡亲们的心坎上。这些路,不仅是乡亲们走出山外的通道,更成为了搭在周儒松和乡亲们心间的桥梁。

办学,种"希望"

解决了乡亲们出行难的问题,周儒松心里更有底气。

“加坡村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村子里的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村口。”在与村民的接触中,周儒松明显感受到,缺乏与外界交流、不通汉语、文化程度低是阻碍乡亲们脱贫致富的主要因素。

“要让村民走出去,首先要学会汉语。”周儒松心里暗下决心。

加坡村村委会附近有一个教学点,但由于乡亲们积极性不高,教课老师不专业,导致教学点长期闲置。

为把教学点充分利用起来,周儒松积极向省地方海事局汇报,申请教育资助,聘请幼儿园教师,立志要把娃娃们的学习抓起来。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后,幼儿园的教师确定了。

老师有了,乡亲们的积极性要怎么调动?

在走访适龄上学儿童的家庭时,周儒松常常会碰一鼻子灰。

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周儒松始终没有放弃,终于说服了几个村民将孩子送到幼儿园上学。渐渐地,村里适龄儿童都来到教学点上学。

“孩子们开始学习了,可大人们呢?”周儒松心里突发奇想,办起了“加坡成人扫盲班”,同一个教学点,白天是孩子们的幼儿园,晚上是大人们的“扫盲班”。大人们在这里学汉语、学写字、学计数……看着教室里黑压压的人头,听着热烈的讨论,周儒松的心里很欣慰。

留下,守“承诺”

“爸爸,我们学校组织亲子运动会,你能回来吗?”

“爸爸,我有一道题不会,你能给我讲讲吗?”

……

在村里,白天调查基础设施情况,晚上入户走访,很多时候回到住处都已经过了午夜12点,周儒松只能拿着手机呆呆地看着妻子朋友圈,默默地红了眼圈。他多么希望自己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丈夫,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够陪在家人身边。

然而,当这样的机会摆在面前,他却放弃了。

2018年,第一批同步小康工作组完成任务离开了,第二批同步小康工作组开始驻村。周儒松本可离开,但他主动申请留在了加坡村。

坚守,为“初心”

为了带动加坡村民脱贫致富,周儒松与驻村工作组采取“长短相继、难易相加”的原则,有序推进加坡村产业发展。

“短期发展林下鸡和香猪养殖,长期发展黄牛养殖和中药材种植。”和专家组商讨后,基本定下发展规划。

养殖好说,可要让他们拿出土地来种中药材却难办。

办法总比困难多。周儒松与驻村工作组一合计,采取“合作社+农户”形式,将村民的土地流转过来,参与合作的农户既能获得土地租金收入,又能获得务工收入。

如今,加坡村的产业发展已步入了正轨,去年各项产业的产值达到9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人均收入达到了8000元以上。

   原标题:他本可以离开,但他却做了这样的选择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设为首页|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 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