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精神的“源”与“流”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北方网作者:杨莲霞 李玉妹编辑:张瑜2021-09-08 16:06:31

内容提要:当前,我们昂首阔步在第二个百年新赶考之路上,使“精神之源”能“源远”“流长”且变为“动力之源”最有效、最捷径的方式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向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的建党精神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背景下寻求到的救国救民真理。以此为淬炼本源,百年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中构建起的精神谱系,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撑和宝贵财富。

一、建党精神的“源”:生成的背景和基础

民族复兴历史任务是建党精神生成的时代背景。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自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后,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从三元里人民抗英到义和团的“扶清灭洋”,都展现了中华民族奋勇反抗列强的民族精神;从关天培战死沙场到邓世昌的与敌同归于尽,都蕴含着中华儿女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到孙中山的“振兴中华”,再到“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无不贯穿着上下求索、救国救民的信仰,但他们终究未能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为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建党精神生成的思想理论来源。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从此,中国先进分子开启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们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行学习的同时,明确与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注意从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提出知识分子应该同劳动群众相结合思想的同时,到工人中创办学校、组办工会、宣传革命。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劳动者》《劳动界》《劳动音》等报刊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助推了建党精神的生发。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活动是建党精神生成的思想准备。“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从此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实现救亡图存,在对改良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主义和思潮进行反复比较之后,当时的先进分子普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李大钊、陈独秀,成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先驱者和擎旗人;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瞿秋白、周恩来等五四运动中比较年轻的左翼骨干,成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的主体部分;随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原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活动家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等,也开始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这些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使中国人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启准备了条件——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就是选择了指引中国前进的旗帜。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是建党精神生成的实践基础。“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组建了觉悟社、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社会主义青年团等机构,在上海、北京、长沙、武汉等城市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组织工人群众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从“红船”启航,习近平总书记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精辟概括,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里程碑。

二、建党精神的“流”: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集中体现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早期共产党人在建党活动中彰显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范,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淬炼本源。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百年来,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大革命失败后,在“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艰苦环境中,中国工农红军创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闪耀着“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之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陆续开创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自贸区、新区等伟大实践,培育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实际行动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面对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航天精神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折射出中国创新的熠熠星辉,与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形成新时代最闪耀的精神标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在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中得到生动诠释,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和奋斗精神。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延安为中国革命的总指挥部,完成了拯救民族危亡和争取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培育和铸就了依靠铁的纪律与严的规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要特质的延安精神。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延安精神,“滋养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三大战役胜利之后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形成了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提出了“进京赶考”的重大命题,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拒腐防变、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考验的重要法宝,对于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远践行初心使命具有时代意义。新中国成立后,红旗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无不在建党精神之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根本动力下发挥主力军作用,满怀信心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始终保持优良作风、顽强意志、斗争精神。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党人用意志和勇气实现了领导核心、革命大本营、政治路线的转变,其中孕育的长征精神,锻造了“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的优良传统,也锻造了党政军精华。1931-1945年铸就的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抗美援朝不但迸发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还展现出“勇担使命、奉献一切、为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邓稼先、郭永怀等隐姓埋名、扎根戈壁献身科研,“铁人”王进喜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他们构筑起了“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王进喜精神。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也无不诠释着牺牲奉献的伟大。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对党组织忠诚、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大纲领明确规定党员的条件是:“凡承认本党纲领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党员的人。”井冈山斗争时期,党和红军把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作为三大任务之一。“七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写入党章;邓小平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党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其中就包括“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一价值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辉映着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呼吁共产党人做好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暖心人”,把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等崇高理念刻印在大地深处,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百年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同历史时期孕育的不同精神,是在特定环境下以特定指向、特有含义闪耀着各自的光芒,但它们都不是完全独立于其他精神而独立存在,而是一脉相承、相互交融的不同精神,都是伟大建党精神这一“源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水”涌流,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而这些精神谱系又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不同历史任务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表现。“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当前,我们昂首阔步在第二个百年新赶考之路上,使“精神之源”能“源远”“流长”且变为“动力之源”最有效、最捷径的方式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向前!

(杨莲霞,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玉妹,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设为首页|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 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