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学笃用 天津行动】构筑生态屏障 推动绿色发展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天津日报作者:张博颖 丛屹 范志莹 于安龙 王会芝编辑:付勇钧2021-10-29 11:02:42

内容提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和顶层设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高质量发展发生历史性、全局性变化。

本报记者 吴迪 刘玉祥摄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

开拓高质量发展新路

张博颖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和顶层设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高质量发展发生历史性、全局性变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我们党生态文明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对我国生态文明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积极推动“五个现代化天津”建设,不断增强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等重要要求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坚定不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以实际行动丰富和拓展了美丽天津新内涵。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我市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从实际出发,以勇毅笃行的实际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要求,坚定绿色发展强大战略定力,不为眼前的GDP而牺牲生态环境,不断探索和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新思路和新举措。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产业结构布局调控和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截至2020年,天津累计治理园区264个,关停“散乱污”企业2.2万家,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40%以上,全市绿色工厂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大力实施“871”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和矿山修复、河湖治理、清洁取暖、人居环境整治生态提升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强化京津冀联防联控,构筑起高质量区域生态体系。大力开展国土综合整治,不断巩固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构建“三区两带中屏障”的生态空间格局,进一步完善了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我市始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重要要求,围绕“美丽天津”建设总目标,聚焦高质量发展与民生需求,积极构建美丽生态宜居环境,以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绿色发展的实绩造福于民。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通过多渠道扩大绿色空间,在全市构筑起了“三环、六廊”的生态格局,让蓝天白云成为城市常态。全面整治提升人居环境。不断细化城市环境治理,推动市容市貌显著改善,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盼。全力实施惠民工程,通过拓展水源、提升水质,保障群众安全用水。通过地铁提速建设,保障群众绿色出行。通过智慧城市建设,赋能群众高品质生活。通过落实“两山”理论,推动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取得扎实成效,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我市坚持以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为目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规制度体系,在全国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全市四分之一国土面积纳入永久性保护范围。坚持“一年至少一部环保法规”的节奏,相继出台《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系列法规文件,不断织密生态保护的“制度笼子”。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完善了市负总责、区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积极构筑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强防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多元化参与,逐步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市社科联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

实现绿色发展就要“脱胎换骨”

丛屹 范志莹

建设绿色生态屏障,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津沽大地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坚持生态优先,更好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也为推动天津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保障。在深入绿色生态屏障区现场调研过程中,不但切身体会到工程建设攻坚克难的付出与艰辛,更体悟到了干部群众思想认识的深层次转变。

“小荷已露尖尖角”。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如今这片总体规划面积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区域已具雏形,呈现出“水丰、绿茂、成林、成片”的“大写意场景”,在城市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恢复、水系涵养改善、森林固碳和产业绿色转型等方面均已取得明显成效,成为天津双城发展格局中最鲜亮的生态底色、人气上升速度最快的热门打卡地。

“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回顾自2017年5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建设“绿色森林屏障”的部署以来,所经历的从决策规划、实施改造,到探索新发展模式并初步取得成效的过程,更能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的深刻内涵。

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发展,是一场思想认识上的深刻革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重在践行。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对思想理论的认识。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在认识上是一次深刻的转变。回想建设之初,面对规划上大片的“还林、还田、还湖、还湿、还草”,把原来的建设用地转换成生态用地,有干部群众想不通、不理解,建设中的思想动员工作难度可想而知。有的同志认为“建设用地多值钱啊、来钱多直接啊”,算的仍然是短期的经济账。如今,经过三年多“抓落实”的实践进展,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当看到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但改善了气候、提高了空气质量,而且水文水质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时,大家体会到了优美生态环境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当看到产业绿色转型引入了新型智慧产业、高端制造项目,有了第一笔林地带来的“碳汇”收入时,大家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道理。由此可见,树立生态文明观和绿色发展理念,不仅要打破“唯GDP”的惯性思维,还要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学会“舍近求远”,算大账、长远账、生态账。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发展,是一条新的路径要求,是对过去粗放发展模式的摒弃,短时间看是付出,长远看是走出了一条新路。

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发展,是一场改革实践上的攻坚之战。实践表明,构建“绿色环境、绿色产业、绿色人文”,无异于一次“脱胎换骨”。从“散乱污”的工业化,到全面转向绿色发展,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探索实现生态、产业、社会、民生融合发展的一条新路,需要面对和解决诸多难点问题,这是一项历史性工程,必须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责任担当。

实现绿色发展,客观上要求把民生保障纳入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三年多的实践不难发现,天津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方向和路径是正确的、成效是显著的。民居环境整体提升、改观,原本脏乱差的生活环境,经过搬迁改造形成了“城市化的居住区”“生态自然村”两大类新民居,社区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管理进入了现代化进程。从村民那里听到最多的是,“住在楼上、打开窗户闻稻香”,“闲下来就走出家门到湖水林草中,出门就旅游”。

实现绿色发展,要与创新发展相融互促,依托产业绿色转型夯实高质量就业和增收基础。落后的产能要淘汰,新兴的业态和产能要培育,考验的是干部队伍的管理能力,需要面对“资金何来”“是否科学有效”“是否可持续”等一系列需要统筹谋划的难题。三年多来,我们见证了20多个散乱的工业园区的取缔、搬迁和改造,见证了业已形成的“天”字形生态骨架布局,见证了20多个成规模的“大写意”生态场景,见证了“天津智谷”、国家会展中心、特色农业休闲体验景区等一批新兴业态聚集区。“绿水青山”中的“金山银山”已具雏形,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切实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优先、产业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百姓安居乐业、绿色产业兴起的背后,是“十大重点工程”的全力推进,是党员干部们“一本本精打细算的账”“一场场攻坚克难的战役”“一个个担当作为的模范”。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生态屏障建设探索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走的是一条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新路。按照规划目标,到“十四五”末,绿色生态屏障区将建成“生态资源富集的绿谷、引领转型发展的绿峰、构建双城格局的绿珠”,到2035年,将成为京津冀东部一道坚固的生态屏障,发展成一片绿色生态体验带、绿色产业发展带、绿色财富聚集带。这是一项立意高远、系统性的历史工程,三年多的建设只是起步,仍需长期奋斗。“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我们相信,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只要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必能玉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作者分别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天津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

建设大美绿屏催生“绿色蝶变”路

于安龙

在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面积73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规划建设绿色生态屏障,是天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大手笔、大布局。当前,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已雏形初现、效果初显,正在推动整个城市实现绿色蝶变。

理念所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津沽大地的生动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论断、新思想,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视察时提出“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强调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打造美丽天津。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建设绿色生态屏障,是天津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津沽大地落地落实的重要举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等重要论断,为推动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注入了精神动能。随着一幅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绿色画卷的逐步展开,以生动鲜活的事实表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是推进生态建设、实现绿色发展的科学指引。

发展所需:实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有效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建设绿色生态屏障,是天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宣言书”。通过不断拓展城市的绿色空间,将绿色作为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从而走上用生态增量撬动高质量转型的绿色发展新路,并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从2017年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天津,到2018年高标准完成《双城中间规划管控和实施方案》编制,再到2019年公布《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2018—2035年)》,天津始终坚持以“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定力执着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拼劲,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产生了“生态+”“智慧+”的良好效应。人不负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定不负人。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发展,绿色生态屏障不断释放“绿色”红利,一大批新兴产业纷纷入驻,加速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了绿色经济增长极的加速培育,畅通了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通道,使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态产品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绿色生态屏障也由此成为生态资源富集的“绿谷”、引领转型发展的“绿峰”,是天津推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代表作”。

民心所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有力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包括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从过去“盼温饱”到现在“盼环保”、从过去“求生存”到现在“求生态”,生态环境在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权重不断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坚持高标准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经过几年的规划建设,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小荷已露尖尖角”,“大水、大林、大绿”的生态景色已逐步呈现,“城在林中、居在绿中、人在景中、车行园中”的怡人图景正在徐徐展开,极大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绿色发展空间。坚持做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尽最大努力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使人民群众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正是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大学基地研究员、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生态屏障建设激发绿色发展活力

王会芝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7年,我市着眼于大环境、大生态、大系统,提出在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之间建设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区,这是一件关乎民生福祉、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大事,对于我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具有重要的意义。绿色生态屏障规划建设三年多来,屏障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渐凸显。

屏障区规模性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绿色生态屏障区建设突出生态功能,打造生态场景,注重生态体验,有效协调了山水林湖草,森林质量不断提升。截至2021年7月底,一级管控区林地面积达到18.73万亩(含部分水面),林木绿化覆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4%。重点区域生态修复效果良好,区域内森林和湿地面积明显增加,成规模的生态区域面积达到150多平方公里,屏障区规模性生态效益正在逐渐释放,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让城乡居民更多地享受到绿色生态红利,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获得感。

绿色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我市坚定不移地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将绿色作为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引领转型发展。在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中,屏障区涉及各区着力变革生产方式,全力破解工业“园区围城”问题,比如,津南区撤销取缔了20个工业园区,关停“散乱污”企业2000多家,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同时,屏障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屏障区加快推进了绿色生态示范区、创新发展聚集区、会展经济功能片区和“双碳”工作先行示范区建设;推动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发展,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荣钢5G绿色智能工厂、金港华高端精密制造产业基地等一批绿色智能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实现了产业由低中端向高端的转变,为推动全市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绿色生态屏障的碳库固碳作用凸显

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将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作为重点。近年来,绿色生态屏障区实施大规模植树造林,碳汇能力显著提高。据统计,一级管控区内现有的林地面积每年可产生15万亩至20万亩的森林碳汇,屏障区同时储备了湿地、耕地、草地、水域等碳汇资源,成为天津重要的碳汇宝库,有效发挥绿色碳库的固碳作用。滨海新区将8万亩林地纳入碳汇交易,据测算,这些林地一年产生的碳汇效益将超过400万元。津南区完成了全市第一笔碳汇交易,2.57万亩的绿色生态屏障形成了1.79万吨碳汇交易额。屏障区将探索创新林业碳汇现货质押融资等方式,拓宽绿色融资渠道,为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提供新通道。

屏障区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

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我市坚持“修复、降熵、活化、友好、辐射”五大战略原则,加强对屏障区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的发展指导,围绕“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积极探索发展林下经济,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宁河、西青、津南三区小站稻种植面积已经达到约50万亩,种植品牌效益逐步显现,通过“生态修复+绿色种养”的方式,实现了乡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双丰收。屏障区积极探索美丽乡村经营新路径,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目前,胡张庄田园综合体、葛沽民俗文化旅游区等项目已经规划实施。

未来,我市将续写绿色屏障建设的精彩篇章,把生态优势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本钱,多方面持续创造经济效益,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局面。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科院基地研究员、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设为首页|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3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