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权益”是2022年全国助残日的主题。今年,天津市残疾人联合会启动了“天津市2022年残疾人就业宣传年活动”,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促进残疾人就业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是支持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抓手。对于在劳动市场上并不占优势的残疾人来说,就业是实现自身价值,也是同步迈入小康社会的源头。“早年间,人们对残疾人的社会共识不比现在,不信任、不尊重的现象经常出现。人们会想,你是个残疾人,这份工作交给你,你能做成吗?”说这话时,天津龙凤祥装修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振杰坐在自己的办公室正在筹备建立一个残疾人就业基地。
今年46岁的徐振杰自幼患有小儿麻痹造成了双下肢残疾,“不能再继续拖累家人,一定要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徐振杰年轻时在就业时吃过不少闭门羹、跟着父亲在工地干过土建、也被人骗过,“因为曾经有过工地的经验,那段时间附近的小区都在做旧楼改造,我心想,就干个装修公司试试吧。” 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凭着坚韧的意志,走上了一条创业之路。创业通常伴随着最大的问题便是启动资金,“我连几万块的启动资金都是找人借的。”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徐振杰向客户说破嘴皮,“人家就是觉得你不行,我告诉客户,我先给你装修,都弄好了再结账。”由于双腿萎缩,他只能用双手拿着双脚蹲在地上走路。开工后的每一天都准时到达施工现场,靠着双臂的力量用双手拿着脚挪动着身体一层一层检查工人们的施工情况,边监督工人干活边学习经验技术,在“爬”中创业,三个月下来磨坏了三双鞋。“我始终认为人的命运是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的。”现在徐振杰的装修公司一年的销售额上百万,同时还覆盖了家政、房产等业务,他用自己的不断努力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
“成立这个公司能挣多少钱倒不是第一位,主要是希望让自己活得有价值。”徐振杰朴实地说道,当年受到过不少政府与社会的帮助,如今他希望用自己的一份力回馈社会,为残疾人谋福利,如今在招工时,聋哑人成了徐振杰的优先选择,“我就是残疾人,我知道他们在就业时的痛点与堵点在哪里。”
“在所有残疾人中,孤独症的孩子是最难融入社会的,他们在面临就业时,比发育迟缓、肢体残疾的人要遇到更多的困难。”在天津祥羽孤独症康复中心主任李国娟看来,孤独症患儿的刻板行为完全可以转化成优势,“他们做事勤快比一般人卖力,对工作尽忠职守,安排了明确的时间表后,他们会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对单纯性反复操作的工作也不嫌烦。”
在祥羽孤独症康复中心成立的10年时间里,李国娟和同事让4名孤独症患者进入企业,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虽然很少,但我们依旧看到了希望,他们不是被圈养起来的‘小宠物’,是有社会属性的人。”李国娟说,热爱这份职业的原因是自己的女儿就是一位孤独症患者,“以前看着邻居家的孩子都高高兴兴地去学校,而我只能带着孩子到全国各地做康复训练,我觉得特别对不起她……”李国娟说着红了眼眶。
走的地方多了,遇到相同遭遇的家长也就多了,“我们在2011年成立了祥羽孤独症家长互助会。孤独症孩子年龄达到16岁之后,意味着要离开校园,因为所在学校的学习和锻炼已经基本完成,校园内也无法承载更多大龄自闭症群体的生活和就业。”李国娟说,如何让大龄自闭症群体就业这个问题摆在了面前。
俗话说:久病成医。“我和女儿辗转全国做了很多康复训练,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所以我决定成立康复中心,让孤独症的孩子们找到自己的价值。”从一开始4个孩子,到20个、30个、40个……一直到现在的150多个孩子,李国娟看到了他们每个的进步,“有的孩子来了之后会大哭、大叫,甚至打人、掐人,但经过我们的职前训练,这些行为都不存在了。”有的孩子还会开心地说,“我也要像姐姐一样去公司上班!挣钱!给妈妈买好吃的!”
在对接企业方面,李国娟尽量去找一些一成不变的、流水线式的工作,“孤独症患者对环境适应能力差,有的时候环境稍稍进行了调整,他们都会感到不舒服,从而闹情绪。”与此同时,孤独症患者走向社会还需要企业负责人和员工的包容与理解,李国娟回忆说,曾经有一位学生经过职前培训到奶茶店打工,“员工对她过度保护了,她干点儿什么人家都怕她累到,久而久之她也就不想去了。”李国娟说,过度的保护与歧视不相上下。
作为孤独症康复中心的负责人,同时也是孤独症患者的家人,李国娟面对这些固执但纯真的孩子们要做的便是为他们的下一步思考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在祥和的环境中为孩子增加羽翼,使孩子残缺的生命得到保护。”李国娟说,这是康复中心取名“祥羽”的寓意,这里也是孩子们心中的家,也必将承载起他们更多、更美的梦。
2022年5月8日,天津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志媛助残基金正式成立,管理委员会主任靳志媛表示,未来将加大落地力度,积极选树残疾人自强创业典型和爱心企业,推动形成全社会理解、关心、支持残疾人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
2022年,志媛助残基金将以“爱TA助残市集”爱心公益项目为起点,为困难残疾人群体创业、就业提供公益平台,尤其是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在家门口就近实现就业提供帮扶和持续跟踪。做到多方协同联动,加强舆论引导、凝聚社会共识、集聚智慧资源、汇聚各方力量,拓宽就业渠道、转变就业观念、激发内生动力,创造更优环境、打造新生业态、覆盖更广范围,助力推动残疾人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津云新闻记者 王敬怡 摄影 姜晓龙 设计 陈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