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守护巍巍长城 绵延悠悠文脉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天津广播电视台作者:刘达临编辑:李彤2022-07-10 20:21:00

内容提要:长城是人类文明标志,也是世界文化的遗产。天津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系统谋划长城保护。“深学笃用 天津行动”今天来看守护巍巍长城,绵延悠悠文脉。

如不能正常浏览请选用IE浏览器

天津北方网讯:长城是人类文明标志,也是世界文化的遗产。天津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系统谋划长城保护。“深学笃用 天津行动”今天来看守护巍巍长城,绵延悠悠文脉。

  56岁的卢学艳生活在长城脚下。儿时在城墙根儿放羊、玩耍,长大后,靠着泥瓦手艺,参加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黄崖关长城的修缮,这也让他与长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长城在天津全境大约有40公里,除了黄崖关长城景区外,剩余大约36公里,都是未经修复的古长城。由于年代久远,自然损毁的情况避免不了,老卢也亲眼看见,儿时常去玩耍的前干涧敌楼,在暴雨中倒塌。留住这笔历史遗产,延续长城生命,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长城保护作出重要指示,要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2016年,天津对长城开展了全面的保护工作,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带,杜绝人为破坏,并对长城进行全面监护。天津从长城周边的16个村落里,选出村民,成立长城保护队伍,对长城定期巡护。知道消息,卢学艳报了名,成为了第一批长城保护员,系统培训后正式上岗。每周两次巡查,每次9公里的巡护路线,他要对保护区内的人为活动、长城基座稳定性、岩体是否存在病害,一一检查记录,拍照对比。

  随着巡护队员逐年增多,巡护密度加大,长城人为损坏的情况大大减少。2018年,天津还组建专项工作组,拿出重点文物保护资金,加大对长城的全面修缮。长城作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修缮难度就在于如何做到原状保护、最低程度干预,修旧如旧的保护。

  李哲,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从事长城遗产保护系统研究近20年。由于长城修建时间不一,没有统一图纸,无论结构、材质都有差别,修缮时,无法依据现存长城来简单推演。做到原状保护,需要精细采集全线的实景三维数据,通过数字建模,给长城留下精确的“建造图纸”。因为天津大学在建筑领域水平全国领先,李哲的团队,又有长城保护的研究基础,在天津文物部门的推荐下,他们申请下了长城全线测绘的科研项目,为长城修缮提供论证依据。

  2018年底,李哲带领团队,背上无人机,开始了长城图像数据采集,第一站就是黄崖关。时间紧、工作量大,团队还要穿行大量险峻地带,老卢和其他保护员,就给科研团队当向导,并提供大量巡护数据作支持。这一年,李哲和卢学艳并肩战斗,也结下了深厚情谊。

  有了保护员的协助,他们采集了百万张毫米级精度的照片,可新的困难又出现了。由于数据量庞大,团队又缺少数据建模的专项人才,无法快速完成海量图像的处理。全力推进长城保护工作,天津系统谋划,依托天津在人工智能、超级计算的产业优势和科研力量,为团队持续提供技术支撑。

  有了精确的测绘数据,及对建造材质的元素分析,2020年,前干涧敌楼等一批文物,具备了修复条件,经过修复,建筑每个细节都得以保留,重现了沧桑古朴的历史风貌。

  守护巍巍长城,绵延悠悠文脉,今年,天津又启动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天津段建设,李哲的团队就参与其中,不仅要筹建监测站,他还计划把这些年在长城挖崛到的文物故事、历史文脉,呈现在文化公园里的长城博物馆中,李哲还邀请卢学艳作为顾问,一起完善古长城的故事。和长城朝夕相处近六十载,如今,卢学艳不仅看到了长城更好的未来,更让他欣慰的,是一代又一代守护者接续奋斗,让长城述说出中华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津云新闻编辑李彤)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设为首页|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3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