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边界行|静海区中旺镇 曾家河村:赋能古村换新颜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北方网作者:日报刘雅丽编辑:刘颖2022-07-18 09:55:40

内容提要:盛夏驱车奔静海区中旺镇曾家河村,不见羊肠小路,没有蜿蜒曲折,这个西边紧挨河北省青县、南走7公里又到天津边界的“边远村”,条条大道,四通八达。

曾家河村村貌。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天津北方网讯:盛夏驱车奔静海区中旺镇曾家河村,不见羊肠小路,没有蜿蜒曲折,这个西边紧挨河北省青县、南走7公里又到天津边界的“边远村”,条条大道,四通八达。

  当了16年村支书的姚洪山,和来了两年的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张福元,同记者边走边唠。在村里走着走着,大喇叭突然广播了,细听预报有雨,头扎围巾的大婶加快蹬起三轮车,氤氲着农家气息的曾家河村那么生动,那么活泼。

  曾家河,顾名思义像和“曾家”有关,但事实是,村里并无“曾”姓。

  村北大片晾晒场10多年前改建了菜园,“你们要早来一个月,满菜畦大蒜,现在蒜收了,活儿不多。”村干部跟记者下了地,遇到两名老农正忙活,一名叫姚恩巨,一名叫姚恩升,年纪都是80多岁。

  同姓姚,同带“恩”,兄弟?亲戚?

  “我们这村的人,现在连带外地的,记录在家谱上的男性2000多人,从我这辈往上捋八辈,都是一位先人姓姚名?y的后代。”姚洪山拿着厚厚一本《姚氏家谱》解释,村里除几户外姓和嫁进来的媳妇姓氏各异外,100多户人家都姓姚。直到现在,这“一大家”仍论“字”排辈,单听名就知对方是哪辈人。

  姚洪山属“家”字辈,那为何不叫姚家山?“到‘家’字辈,人口多了,总重名才用上‘洪’字。上一辈,重不了名,都叫姚恩什么,再上一辈都叫姚国什么。一辈辈排,现在最小的是‘城’字辈,第十二辈。”

  村干部讲,姚氏先人因在明朝立下赫赫战功,十一代受封世袭,此地原为姚氏三世祖姚升受封的“庄园”,姚?y自清康熙年间由河北省青县迁徙而来。来之初,见西北约500米地势低洼处,群鱼水中游曳,百鸟上空盘旋,景色秀丽壮观,故取此处“曾口”名之“曾”字,命村名“曾家河”。

  渐渐地,有着悠久历史的曾家河村却茫然了──“困难村,困到几乎没一条像样路。”

  “小胡同,不点儿宽,这有块空地,从这儿绕,往前堵住了,再找块地,曲里拐弯绕出去。”58岁的孙家香当初从外村嫁来时极度“水土不服”,晴天找路,雨天找不到路,外出出不去,屋里也待不住,“外头大下,屋里小下。土坯房,雨大就漏。”

  74岁的姚家锋也记忆深刻,“自家买来砖,门口垫段道。嚯,不得了,拄拐的都来瞧热闹,说,‘家锋垫了趟道啊,俺们看看来’。”

  曾家河村人做梦都想趟出条路。20年前,村里动员几家小厂和“能耐人”凑了些钱,打算修道。可买了砖,打了地基,“钱兜”却见了底。剩下铺砖活儿,只好你修你家前头的,他砌他家旁边的。就这样“共建”一年多,顺出来三四米宽三条道。

  “出路”,还是太窄了。

  姚洪山“当家”后,连烧“几把火”为村庄发展探路:辟菜地、开园子,辟来村民“菜篮子”;栽树,攒点钱栽几棵,再攒点再栽点……但光靠“攒钱干事”太难,村里买除草剂都琢磨半天,甭提修大路了。

  2017年,天津启动新一轮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转年,市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派干部进驻曾家河村,带来了当地人心心念念的“大路”规划。

  按规划要拆的土坯房里,有10间住着姚家锋的二老,“人家说‘你那房得扒,扒了搞建设、修大路’。我说‘赶紧扒’。”家里哥儿6个,姚家峰老大,他二话没说把二老接回家,“为啥同意扒?上边说啥我信啥。事实证明了,瞧瞧现在门外头,多敞亮漂亮,个人花多少钱都买不来!”

  也有不少心里没底的,“修大路,知道为大伙儿好,我非常拥护啊,可扒了啥政策呀?”

  “政策肯定用足,个人吃不了亏。现在帮扶组在这儿,曾家河村先干起来,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再想干都没有资金干了。”

  姚洪山带着村“两委”白天黑夜挨家挨户磨破嘴皮子劝,急得头发直往下掉。他们盼着把一个有“出路”的曾家河村交给后来人。

  当梦想照进现实,曾家河村抓住了这束光──道路“绿化、亮化、硬化”工程如期完工。

  “后来人”也来了。去年3月村里换届,名校研究生毕业的张福元成为村支委委员、村委委员。

  按“家”来说,“姚家”太大;可按村来说,曾家河村又太小。常住的仅200多人,“养不活”一个小卖部。“小卖部原先有,赚不来钱不干了,咱有心扶一个也没扶起来,”姚洪山感叹,过去油盐酱醋缺了,村民都得出村买。

  去年年底,在张福元的提议下,村“两委”与两家电商平台对接,在中心大厅设立了货品自提点,一般蔬菜类前一天下单,耽误不了转天中午做饭。这在城区司空见惯,在小村却是“破天荒头一件”。村民普遍叫好,“即便没有智能手机的,儿女下单,买了后直接送咱村,‘爹娘取去吧’,多方便!”

  采访结束,离开村庄时,天下起雨,“老支书”的话再度在耳畔响起,“咱这地属黏土地,你看这土,黏脚黏得嘎嘎的,干了梆梆硬,蓄水越大,庄稼越好。”

  今年,又是好收成吧!

  记者手记

  最强是政策“靠山”

  连续两年获评市级卫生村、“五星村”,古村曾家河历经起伏,再度闪亮。

  原先“一黑天都找不着的村”,如今路灯从天黑亮到天亮。原先晚上七八点就睡的人们,现在受灯火通明吸引,在同样时间走出家门,又跳又唱。村里有企业,周边遍工厂,只要勤快,青壮小伙儿就有钱挣有班上,35岁的村民姚健形容村庄变化:“翻天覆地”。

  在这本“巨变”书里,尽是村干部熬红的双眼,总见乡亲们磨厚的老茧,但村貌以前依旧没从根本上改变。“以前不只是‘兜里没钱,干啥啥难’。没有政策支持,村干部干事,难有说服力,老百姓张口先问‘依据是什么?要求是什么?拿文件看看’。”姚洪山认定“巨变”是“沾了好政策的光”:政策“蓄水供氧”,村干部有“靠山”,干事硬气,百姓愿意信愿意跟,这才迎来曾家河村的扬眉吐气。

  谁说不是呢?政策铺出“新路子”,村民奔向“好日子”。(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设为首页|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3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