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 七里海——世界级古海岸湿地的“生态存折”!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天津广播 作者: 编辑:邓坤伟 2023-12-22 07:39:02

内容提要:作为全球八大候鸟迁徙通道之一——东亚至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枢纽,七里海是众多珍稀水鸟的栖息繁殖地,每年有超过百万只候鸟迁徙过境。

冬季的七里海

金黄的芦苇勾勒着波光粼粼的水面

一阵风起,惊起万只鸥鹭

栖息在芦苇荡里的麋鹿也纷纷警觉起来

万鸟高歌

与呦呦鹿鸣一起奏响“冬季恋歌”

世界古海岸湿地的前世今生

作为全球八大候鸟迁徙通道之一——东亚至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枢纽,七里海是众多珍稀水鸟的栖息繁殖地,每年有超过百万只候鸟迁徙过境。

“这本就是湿地应该有的样子”看着眼前的景象,81岁老人于增会不禁感叹,“可这一番景象我们努力了太多年了。”作为七里海管委会的顾问,从退休至今的20年中,于增会一直致力于七里海的研究和保护。

充满生机的七里海其实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桑巨变,它与美国圣路易斯安那州贝壳堤、南美苏里南贝壳堤齐名世界三大古海岸性质的湿地。七里海中留下大量古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骸,距今7000年的牡蛎礁,距今 5000 年的饂鲸骨,距今3000年的麋鹿角,都让这片湿地更加神秘。

“古海岸与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是渤海湾珍贵的自然遗产,天津的滨海新区、宁河区都有遗迹,古海岸线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古牡蛎礁,它是在海的潮间带生存的。”提到古海岸和湿地,七里海管委会的顾问刘万军解释道:“其中我们宁河的七里海也是在这片古海岸内,历史上七里海湿地是从数千年前的古海湾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成的古潟湖型湿地。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湿地之一,古牡蛎、贝壳堤、滨海湿地构成七里海独特的三大自然景观,在七里海里你可以看到古海岸、古领地、古河道等遗迹。”

“虽然七里海湿地1992年被列入国家级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但我小时候古牡蛎大家就见怪不怪了”。68岁的马树发是宁河区俵口镇兴家坨村原党总支书记,他接过话题 “我们这地方以前叫它‘千层蛤’,大家不懂什么叫牡蛎。”镇兴家坨村在七里海边,村民靠水吃水,早年间在进行农田水利设施改造时,就已经发现了古牡蛎。“上世纪50年代前大家发现的少,没被重视,60年代提出‘根治海河’后,就发现多了,这个东西埋藏在地表以下,大概是2-7米的深处,堆积厚度一般在3-5米,最厚达7米。”

“生态存折”赤字了

一架长焦照相机、一个望远镜,怀里揣着本子和笔,这是这么多年来81岁老人于增会每次来到七里海的标配。

“手捡鸟蛋采鲜蘑,瓢舀鱼儿到饭锅”曾是七里海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写照。说起养育自己的七里海,出生在七里海边俵口镇的于增会对七里海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我小时候总来七里海玩,到这采野菜、打柴火、捕鱼、摸虾等等都在这。可以说进入芦苇荡举头不见日,俯首不见地如入迷宫。那时候因为雨季下雨以后,突然天气放晴,里头生长出来好多的蘑菇,那种蘑菇我们叫苇蘑是黄色的,不像市场卖那黑的,非常香非常好吃。”说起印象中的七里海,于增会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可谁曾想于增会印象中七里海美好的样子却渐渐消失了。

上世纪90年代左右,以河蟹、四大家鱼等为主的水产养殖益愈发明显,在七里海湿地里养殖水产的人越来越多。“七里海湿地它的所有权都是集体所有,而且都属于各个村的,周围有5个镇,21个村,七里海的土地属于这21个村集体所有。”老书记马树发所在的兴家坨村的土地就在七里海内。“七里海湿地基本上都由这些大户承包过去了,池塘、河道中都是土围子,养鱼养虾养螃蟹养鸡养鸭的生产经营活动,水系就不连通了。当时人们的意识就是啥挣钱干啥,那时候大家对生态破坏没有这样的意识。”

因为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在村民农户手中,当时无论是生产经营还是相关单位的管理都是粗放型的。对于生态资源利用到了极致,水面养殖、土地上进行商业经营,就连老人口中的“铁杆庄稼”芦苇也遭到大面积的破坏。

2000年前后村民们还参考南方地区兴起的农家乐模式,兴建起宾馆、饭店、农家院等。2012年年底,七里海湿地公园项目建成投入运营,随着养殖、旅游等人类活动的大幅增加,七里海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始显现:大规模投放饵料造成湿地水质富营养化;农家院的排污系统不完善加速了水污染速度;此外,有些承包户为了扩大养殖水面,私自毁苇问题也很普遍,加上无法引进水源,七里海的芦苇等植物长期处于干涸和半饥渴状态,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生态存折”出现赤字!

上游河道断流、湿地内部水系淤积,干旱缺水,七里海的水域面积从5万亩一度缩减到不到2万亩。“水干鱼净鸭子飞”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湿地没了水,芦苇少了,七里海湿地‘绿肺’功能大大减弱,大量候鸟失去栖息地和隐蔽场所。”想起那时的情景于增会还是会很心痛:“当时因为都是水产养殖,最怕的就是水鸟,大批量的候鸟来到这里,会吃掉不少的鱼。当时安防干扰器、驱赶、下药、捕鸟各种方式都有。无论自然环境还是人为环境都不适合鸟类栖息了,鸟自然就不来了。”

候鸟铺天盖地的场景不见了,鸟鸣听不见了。大量迁徙途中经过七里海的候鸟也很少停留下来,更别说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的踪影了。

曾经野生动植物群庞大,物产资源丰富的七里海就要成为历史了吗?

“舍与得”的较量后,“儿时的七里海回来了”

七里海环境恶化引起了高度关注。2017年,随着《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17—2025年)》的出台,七里海核心区实行封闭管理,建设全长49公里的环海围栏。一场以水源调蓄、苇海修复、鸟类保护等十大工程的湿地保卫战正式打响,倾力守护“京津绿肺”。

为了排除人为对湿地的干扰,2015年10月七里海停止了旅游运营。从2018年开始,宁河区对湿地内的核心区、缓冲区土地以及所有苇田水面实行统一流转,从而结束了长达近40年的“村自为战、割据管理”的局面。可这背后是最难的“群众工作”,“当时区里、管委会的工作人员包括镇上、村里干部,都一趟趟往居民家中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很多事情我们村干部一开始也不能理解。”马树发说“工作人员分组入户讲政策做思想工作,一趟做不通,两趟;两趟不行,三趟。次数多的,跑了四五十趟。”

“2015年初村里让我在七里海内搞配合旅游接待的地方,3000亩地做餐饮、垂钓、住宿。”宁河区企业家李继伟说“当时人很多,信心满满能很快回本,没想到没干多久就让拆,当时肯定不能理解。当时你让我建,现在又让拆,那怎么能接受啊!”提起当年的情景,李继伟记忆犹新“镇政府的天天来做工作,天天磨,给我讲保护环境的政策。我想,咱们也是在七里海长起来的,希望它好,只能拆了。”

比拆除保护区内建筑更难的还有“迁坟”。七里海湿地保护区核心区及周边共有坟茔856座,每年清明时节,湿地内整日鞭炮声不断、烟熏火燎不断。当时,包括俵口镇自由村在内的“西五村”占了一半多,俵口镇自由村原党总支书记于国兴,退休前也是当地“西五村”的带头人,他说“即使是从小到大的‘发小’,平时关系再要好,哪怕是连襟、妯娌的关系,提到‘迁坟’准翻脸,在大家意识里,七里海风水好,几辈人都埋在这,迁走,不可能!”

作为带头人,于国兴在说通自家亲戚后,找来了专业迁坟队,第一个迁!当着全村人的面,准备好火化设备,把13座祖坟挖开了,遗骸挨个火化,又把骨灰盒迁走,安置在骨灰堂内。他说:为了七里海和后代的绿水青山,得舍掉祖辈现在的位置。

随后各村干部带动群众们纷纷行动,856座坟茔完成迁出工作;

保护区内230处违规建筑拆除;

保护区内856座坟茔迁出处理;

核心区6.84万亩和缓冲区5.56万亩土地全部流转。

这一串数字的背后,是村民群众几十年来生活方式的“舍”,政府部门产业发展思维的“舍”,每个数字后都是无数的矛盾、挑战,和日以继夜的工作。

如此的“舍”,杜绝了人类活动对湿地和鸟类的干扰,七里海“得”到了安宁。

“湿地保护修复的成果从鸟上都可以体现出来,现在跟十几年相比,鸟类由182种,增加到258种,数量由二三十万只,增加到五六十万只,特别是那些稀有濒危的品种,包括东方白鹳、白琵鹭、白枕鹤等等,这些鸟类越来越多了。”说起这些变化,于增会越来越兴奋。“比如说东方白鹳,前几年看到是几只、十几只就感到意外的惊喜,今年就来了三四千只。还有像震旦雅雀、中华攀雀、文须雀等等,这些都是全球近危的物种。过去曾经消失了10多年,如今又重返七里海。”

“今年还来了两只成年黑鹳,这家伙可是第一次现身七里海呀,也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巡护支队副支队长韩克武不由得插进话来。“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在七里海栖息繁衍的夏候鸟越来越多了。

过去好多候鸟成为来去匆匆的过客,真正在七里海停留、繁衍筑巢的很少,现在是越来越多。就是环境好了,不想走了。包括燕鸥、须浮鸥、野鸭子、苍鹭、黑翅长脚鹬等等,少说得有二三十种。”每天都要在七里海保护区里巡护的韩克武对湿地里的点滴变化都了如指掌。

“现在来到七里海 ,往事涌上心头,好像回到了小时候”看着眼前的数千只鸟儿觅食、嬉戏,飞舞盘旋的画面,于增会不禁感叹道“儿时的七里海回来了。”

“生态存折”有了新“进账”

七里海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还体现在植物上,“野生植物的群落初步得到了恢复,包括消失多年的香蒲、水葱等这些有代表性的七里海的水生植物,过去是成片的成群落的分布,前一些年消失了,近几年又奇迹般地出现了。”于增会说“你比如说水面漂浮,开着黄花,那种叫荇菜,诗经上有记载,‘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说的就是一个农村的清秀的姑娘在采这种荇菜引起了一个爱情故事。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是很多的,我们在七里海的池塘、沟渠常见到这种野生植物,后来因为生态环境的变化,水源短缺,加上人为地采摘等等,基本上消失了。后来我们找了好长时间,终于在一个小河沟里头找到了一小片,现在好多的池塘沟渠都有这种漂亮的水生植物。”

此外,像野大豆、野绿豆、二色补血草等在华北地区都较为罕见的野生植物,现在又在七里海里逐渐的恢复起来了。还有不少观赏性野生花卉,比如牵牛花、旋复花、匙荠等,一片片的,一簇簇的,五颜六色,非常漂亮。

野生植物的丰富,也为七里海内生活的30多头“湿地精灵”麋鹿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麋鹿是七里海湿地的原有物种,曾考古发现麋鹿角。“两三千年前,曾有大量麋鹿在这里生息繁衍,后来由于多种原因逐渐消失。”于增会说:“2011年,我们按照区里的要求到北京麋鹿苑引来了10头麋鹿,放养在七里海湿地内一个100多亩地的小岛上饲养”。2021年5月,经过专家对生态环境的多方位论证和考察,七里海湿地管委会将当时的22头麋鹿全都放回到七里海湿地东海2.5万亩芦苇、水塘里,让它们自由生长。麋鹿喜欢以芦苇嫩叶、香蒲根茎等为食。这些野生植物七里海到处都是。七里海管委会还专门给麋鹿种植了200亩麋鹿最爱吃的苜蓿。

适应了野外生活的麋鹿们繁殖起来也更加“惊人”。七里海湿地保护中心副主任韩宝亮掰着手指头算着:“从2011年到2021年十年时间,差不多每年出生就一两头,而且成活率只有五成,放养后2022年就出生了3头,今年更是出生了6头。”究其原因,韩宝亮和同事们分析“可能是活动空间大了,食物种类多了,更与七里海这些年水质、环境好了密不可分。”

直到今年一头通体白色的雄性麋鹿出现在工作人员视野中,引起了很高的关注。白麋鹿在世界范围内都极其罕见。“曾有瑞典摄影师为了捕捉白麋鹿画面,苦等了3个月。我们没有听说国内其它地方有白麋鹿出现,七里海的这头应该是唯一的”于增会说:“按照它的年龄,当时2021年放养时,它也在其中,但当时我们并没有发现这只特殊的,说明它到野外后突然变白的。”

站在潮白新河岸边,于增会不由得说“七里海以潮白新河为界分为东海和西海,就如同一本厚重的书,博大精深,引人不断探索。”的确,随着动植物物种的增多,如今,31头麋鹿、258种鸟类、162种野生植物和不计其数的鱼、虾等生物种类汇聚,七里海的“生态存折”不断有了新“进账”,绿水青山效益愈发显现。

“铁饭碗”变身“金汤匙”

在七里海镇任凤村,杜乃合正在盘算今年的收益,作为远近闻名的七里海河蟹养殖大户,1984年他在宁河区七里海承包了750亩荒地后,先后到江浙等地方学习养殖方法,做起了宁河区养蟹第一人。“那时候三北地区没有个人养螃蟹,当时那螃蟹价格很高,成活率不是很高,但是效益还相当可观,卖18块钱一斤,你想卖蟹还得提前一周时间上我这来排队。”

杜乃合说,当时,守着天然的湿地水域,再加上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河蟹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杜乃合也靠着养河蟹成了宁河的第一批万元户,这一养就将近30年。

“我也是从湿地搬出来的那批人。”2017年,杜乃合响应政策,撤出湿地,提起当年情况,杜乃合说:“将生态功能重新还给了七里海湿地,但是河蟹却没地方养了,‘七里海河蟹’这个响当当的品牌就要消失了吗?”几经思考的杜乃合想到了自己20多年前曾尝试在稻田里养蟹,当时不少稻田里都出现了稻飞虱,农户损失严重,但把河蟹放到稻田里,这些稻飞虱却成了蟹的饵料,水稻几乎没有损失。杜乃合当即决定:就在稻田里养河蟹。

“单一种水稻收入比较低,每年种水稻高产不增收,人工、电费、化肥都在加钱,利润空间越来越薄,稻蟹混养的必要性越来越突出。”杜乃合说“稻田里一水两用,一地两产,同时对水稻的质量有相当的保障,你不会用别的药了,因为你这里有蟹了,对农民来说收入点也增加了。”

2019年,杜乃合在生态红线以外承包260亩土地,并联合6户农民牵头搞起了稻蟹混养。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养殖过程中,河蟹苗成了制约七里海河蟹养殖的一大障碍。

于是杜乃合联合其它养殖户投资数千万建立七里海野生河蟹育苗基地,地址选择在主营海水养殖的滨海新区杨家泊镇。虽然养了30多年的蟹,但是培育蟹苗却是第一次。

在得知杜乃合的难处后,在七里海研究20多年河蟹遗传育种课题的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孙金生教授伸出了援手,为杜乃合提供了数百斤的地道苗种,并在培育技术上给予帮助。同时,政府部门还给杜乃合专门请来了农科专家,培育并增加稻田有机质,增加稻田草籽、红虫等饵料。稻田养河蟹,不能打农药。宁河区又帮助他从中国农业大学引进了抗病虫害特别好的优质水稻品种,生长期不需打农药,还具有保健功能水稻新品种,每公斤稻米可卖到50元。

培育出来的蟹苗品质好,成活率高,产量自然就上去了,再加上优质的水稻,这两年,杜乃合稻蟹立体种养获得大丰收,每亩收益超4000元。在杜乃合等养殖大户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宁河农户开始尝试稻蟹混养。同时为了保护养殖户的利益,宁河区还为养殖户们准备了蟹苗保险,提供风险保障。

此外,宁河区还启动七里海河蟹增殖放流活动,将数亿尾七里海本土河蟹蟹苗投放到宁河区七处自然水域中。七里海河蟹在自然环境下的首次回归,也推动河蟹资源恢复和保护,同时为河道环境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修复提供助益。

从绿水青山中“舀”出新发展

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宁河区也在不断探索如何从“绿水青山”中“舀”出“金山银山”。

2020年2月,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下发文件《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优化调整前期有关工作的函》(以下简称71号文件),全国各级自然保护区调整优化工作拉开序幕。根据文件安排,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由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转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

划“三区”前,七里海周边村镇养殖业发达,“三区”划分后,养殖业叫停。这次“三区变两区”让一些镇村发展空间变大了,处于一般控制区的造甲城镇就开始在农文旅上下功夫。

在严守生态红线前提下,引入社会资本,今年5月份落成的贝贝农场就是一次尝试,农场三面环水,占地面积约500亩,其中水域面积约200亩。农场在建设中,做足了“生态”功课,特别是围绕现有水域,沿岸修建的千米水生植物观光栈道,可以感受不一样的湿地风光。再加上10000多平米的动物散养区和18000多平米的萌宠乐园,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贝贝农场接待游客近3万人,营收近200万元。

其实,贝贝生态农场还是今年全市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七里海“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示范项目中首个完成亮相的项目。规划总面积5.15平方公里的七里海“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示范项目,总投资约122亿元。建设主要包括“芦苇洲公园、稻香美村、低碳绿坊”三大板块。其中,将打造一处微缩版的“小七里海”,复刻七里海湿地的景致和自然风光,建成后芦花荡漾、水波潋滟的郊野公园将成为这里的一大亮点,又将成为一个引客锚地。

铺好绿色发展的底色,才有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3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