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脱贫攻坚蹲点日记】 有一种坚守,是情怀——记津南区派驻隆化县帮扶干部的一天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北方网 作者:津云·云上津南融媒体工作室 编辑:李彤 2020-07-25 11:05:12

内容提要:田畴载绿,花木扶疏,又是一个葱茏的盛夏。津南区“牵手”隆化县对口帮扶走入了第三年,这期间,因为承诺与责任,一批又一批像刘凤意一样的帮扶干部远离家乡,倾情扶助。今年2月,隆化县已经顺利实现脱贫摘帽,而扶贫干部们的脚步依然没有停下……

记者蹲点手记:

“一段时间以来的扶贫工作,让我深深地爱上了隆化和生活在隆化的人。如果说最初的到来是因为肩负责任,那么今后的坚守定是践行情怀。”手捧着厚厚的扶贫档案册,津南区派驻隆化县挂职干部、隆化县政府办副主任刘凤意感慨地说。

田畴载绿,花木扶疏,又是一个葱茏的盛夏。津南区“牵手”隆化县对口帮扶走入了第三年,这期间,因为承诺与责任,一批又一批像刘凤意一样的帮扶干部远离家乡,倾情扶助。今年2月,隆化县已经顺利实现脱贫摘帽,而扶贫干部们的脚步依然没有停下……

2020年6月17日晚21:35,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乱了夜的平静。在隆化县政府二楼会议室,来自津南区的三位挂职干部刘明杰、刘凤意、毛义鑫各执文件资料,匆匆聚到一起,开始围绕着近期调研工作展开沟通、讨论。

“精准用好帮扶资金,归档数据需详尽。”    

“街头巷尾建立起的扶贫车间,老百姓满意度怎样?还得注重发展高科技生态产业。”    

“林下经济产业的配套要第一时间跟上。一些问题的解决得深扎根、重实效,别搞花架子!”    

在这场临时协调会上,三位干部抛出问题、分享经验,不时因意见分歧激烈研讨,不时因观点重合产生共鸣,而每一次共鸣,又引发起新一轮讨论,碰撞出思想火花。    

津南区挂职干部、隆化县政府办副主任刘凤意告诉记者,像这样的协调会半个月就会开一次,由更多职能部门及相关乡镇参与的全县协调会则每月都要召开。在近一周走访扶贫产业后,他们发现目前亟待解决的有林下经济藏香猪养殖项目周边道路修缮等问题。“带着初步成型的‘解题思路’,我们回到宿舍还要进一步细化方案,列出时间表后,马上对接,敦促进度。”刘凤意说。

6月18日上午8:30,晨露澄澈、鸟语虫吟,前往藏香猪养殖项目的车从县政府出发,开向100公里外的白虎沟乡。    

白虎沟乡的林下经济藏香猪养殖项目位于山间,生产道路自省道分叉处的村路延伸至大山,呈Y字形将猪场包围。从357省道白虎沟乡泉眼沟村下口进入藏香猪猪场,山路是唯一的途径,雨后会变得极为难行,被当地人形容为“山险车滑、路窄沟陡”。虽然只有600余米的路,但干部们开车进场足足用了近10分钟。

“得益于天津的帮扶资金,我们的道路施工已经开工5天啦!”藏香猪养殖项目负责人刘涛见刘凤意和毛义鑫到来,满脸笑容地走上前迎接,边走边讲起目前的施工进度。 

在施工现场,挖掘机、铲车、搅拌机有序运行,10多位工人忙碌在沟渠开挖、河坝修筑、道路平整等作业中。刘凤意、毛义鑫两位干部一面详细询问工程安排,一面爬坡查看施工质量。按照他们最新排布的时间节点,河坝、沟渠与道路建设必须同步推进,人机作业合理有序、“见缝插针”,在主汛期前,这条1000多米长、3.5米宽的硬化道路及相关配套便能及时交付使用。    

“依据新的方案,我们的道路配套施工再用半个多月就能全部完成,水灾风险可完全杜绝,进出猪场运输饲料也将更加方便,帮扶来得太及时了!”刘涛开心不已。

据悉,藏香猪养殖项目是2020年津南区帮扶隆化县建设的林下经济产业扶贫项目,目前已建成9栋现代化猪舍,年可出栏优质藏香猪6000头,年可创产值1200万元。这一项目全部建成后,可通过土地流转分红、劳务用工、饲料采购等方式带动近60户贫困户增收致富。

结束了藏香猪项目配套的考察督导,刘凤意和毛义鑫又马不停蹄地赶往100多公里外的茅荆坝乡茅荆坝村手工业扶贫微工厂。因为疫情原因,微工厂的销售一度受到影响,两位干部定期就会过来看看,了解网络营销情况。    

手工业扶贫微工厂负责人陈立娟表示:“多亏了‘转战’新媒体和网络,目前手工花销量特别好。比如黄色雏菊串花,一天销量一万支,销售额一万元。”

说话间,干部们跟随陈立娟来到了手工业扶贫微工厂的带贫户马秀平的家。三五头羊、几分菜地是马秀平一家全部的生活来源。两位老人身体都不好,还要帮助抚养两个身残的侄子,一家人的生活格外拮据。现在,马秀平通过在手工厂串花,每月可以有900多元收入。交流中,毛义鑫寻思着,要将两个孩子根据政策和实际情况纳入新的产业分红名单中,这样,马秀平家脱贫后的生活能够更加稳定。    

离开了含泪相送的马家二老,两位干部带着新任务踏上了回程。

中午1:30,在隆化县政府扶贫办公室,刘凤意和毛义鑫快速地吃着还没太泡熟的方便面,这是被他们戏谑为“标配”的午餐。吃饭闲暇,单手整理数据归档,时而商讨调研点位,成为他俩的生活常态。    

午后的阳光丰沛灼热,来不及休息的两人被“老熟人”张利富的一条微信牵走了思绪。    

放下筷子,整理好文件夹,刘凤意、毛义鑫又起身出发,驱车赶往200里外位于湾沟门乡沙金堆村的幽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负责人张利富一见到“老熟人”,脸上立刻挂满笑容。简短的座谈聊天后,张利富提出要扩种7000亩优质小站稻的需求。他说:“近三年,幽谷农业生态稻的种植面积已经由原先的600多亩增加到了现在的3000亩,带动400多户贫困家庭通过流转土地、产业分红等途径完成脱贫,我们还要把红利撒向更多乡镇,让更多农户实现增收。”    

众人坐在田垅上,观看着稻苗的喜人长势,一边分析选址,一边思考土地流转和整理等“大动作”需要克服的困难,尽管任重,却期待满满。“我们一定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做好上传下达,把咱的扶贫大事儿办好!”刘凤意和毛义鑫说。

黄昏时分,跟随了两位扶贫干部一天的记者着实有些疲累,本以为结束了全天行程,刘凤意和毛义鑫又提出,希望赶在太阳下山前,去探望一下附近的结亲帮扶户。    在沙金堆村村民姜玉荣的家门口,年逾七旬、佝偻着腰身的姜玉荣正在夕阳下休息,一看到刘凤意,她开心地笑了。一边倒茶,姜玉荣一边说:“小刘总过来看看我,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时不时地就打电话,叮嘱我注意身体,他这热情劲儿,就像我的亲孙子一样!”姜玉荣的开怀大笑,引得大家都开心地笑了起来。

结语:从初涉扶贫工作的懵懂、稚嫩,到感受结亲乡亲的出门迎接、不舍惜别,一段时间以来,津南扶贫干部们倾情倾心,扎根群众,坐炕头、蹲田间,踏万里、跨千山,拉近着两地扶贫协作的距离,更拉近了两地人民同奔小康的信心。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隆化县深挖本地特色,水稻种植、水培蔬菜、手工花、服装箱包等各类产业扶贫项目“遍地开花”,累计已有48000多名贫困人口从中受益。在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这一年,扶贫干部们还将继续带着责任与情怀坚守一线,倾力扶持东西协作、用心滋养结亲情谊,让贫困地区的广大百姓迎来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上图为隆化蹲点采访记者团队及两位扶贫干部(左三:刘凤意,右二:毛义鑫)】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