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天津日报作者:靳方华 王会芝编辑:刘颖2022-12-12 12:53:26

内容提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成果。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成果。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指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又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大论断,阐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紧密互利、不可分割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平等的地位和价值,超越了以往将自然环境客体化的世界观,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生产和生态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人类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现代化具有不同形态和不同模式。西方现代文明是依靠对落后国家殖民和掠夺活动实现的,西方创造积累的巨大物质财富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深刻反思西方传统现代化模式基础上,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基本原则,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工业文明价值取向,是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的批判与超越。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非西方国家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的新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如何处理现代性发展悖论问题、重新审视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强大理论与实践参照,也为世界现代化模式多元发展提供了全新选择。

  面对人类共同难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哲学、新文明观,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新理念,为人类文明向更高文明演进探索了新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经验成果的借鉴与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价值导向,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谱系”,展示了中国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贡献。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锚定了新的历史方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造性提出了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将建设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并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2018年3月,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被写入宪法。党的二十大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全面厚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绿色根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准确认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等辩证统一关系基础上所作出的重大论断。从历史逻辑看,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归根到底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史,人类历史上许多重大文明都发源于森林茂密、土地肥沃、水量丰沛、生态良好的地区,孕育出多彩的人类文明形态。反之,全球生态系统脆弱、生物多样性丧失、极端气候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甚至导致人类文明的衰落。从现实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旨是增进人民福祉,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国土绿化水平、能源利用效率等,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还有差距。破解工业文明以来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难题,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的新型发展道路势所必然。

  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条件。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将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作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抓住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拓展循环利用的产业规模,建立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生态损害成本、环境污染代价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础。保持和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重在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科学划定并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为重要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探索山水林田湖草沙与自然资源系统治理新模式,全面提升森林、草原、沙漠、河湖、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创造条件。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解决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

三、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奋力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都市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天津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近年来,天津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新突破,2021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25.3%、15.5%。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12条重点产业链总产值同比增长20.7%。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性好转,空气污染重要指标均达到2013年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地表水优良水体断面比例由2012年的14.5%提高至58.3%,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提升71.8个百分点。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大力推进“871”重大生态工程,湿地生态保护、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海岸线生态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共进,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都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都市新篇章,要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由污染防治向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转变,持续推动实施“871”重大生态工程。提高生态环境治理市场化水平,更好地运用价格、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经济手段,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治污减排的内生动力。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征程中持续贡献天津力量,展现天津担当。

  (作者分别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天津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社科院基地研究员)

  《天津日报》(2022年12月12日 09版)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设为首页|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 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