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融媒记者蹲点日记:“90后”支教哥哥,点亮深山里的光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北方网作者:津云·静海融媒工作室编辑:李彤2020-06-27 10:02:07

内容提要:教育帮扶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静海与镇原结成“一对一”、“一对多”教育帮扶对子,先后输送多名教师到镇原支教。

天津北方网讯:教育帮扶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静海与镇原结成“一对一”、“一对多”教育帮扶对子,先后输送多名教师到镇原支教。

远离城市、生活环境差、工作繁重.....说起去西部支教,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苦和累。

到镇原支教的静海教师,刘光达是一名“90后”小伙子。

2019年,刘光达听说要选派支教老师,想都没想就报上了名。8月28日,怀揣着“支教梦”,刘光达坐上了前往镇原的飞机。从平原到山区,一道道沟,一道道梁,眼前的景象和即将开始的支教生活让刘光达激动不已。

镇原地广人稀,村落间距离遥远,上学路往往要走十几公里。傍晚,孩子们就在路边排成一队徒步回家。环境的艰苦让镇原二中的学生几乎全都选择住宿。

父母在外打工,再加上是寄宿制学校,孩子们和家人的交流很少。成长中有了“心结”,老师成了唯一的倾诉对象。相比于其他老师而言,这个外地来的“90后”大哥哥显得格外亲切。

正在上课的刘光达

刘光达的宿舍和孩子们在同一个楼层。上课时,他是老师;下了课,刘光达就成了孩子们的知心大哥。

“最开始,他们只是来问我一些学习上的问题。相处久了,孩子们就会和我聊聊最近的心事,有什么烦恼,以后想去哪上大学......我当时觉得孩子们特别需要我。”刘光达说。

知识是桥梁,更是“光”透进来的地方。在聊天中,刘光达感受到了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他们渴望到城市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未来。

支教老师走进大山,就是要让更多的孩子有走出大山的机会。刘光达发现两地教学方式有很大不同。他尝试把静海一些先进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带到镇原。化学式枯燥难背,他把运算规律编成顺口溜,方便学生记忆。有的学生基础差,学习跟不上,刘光达一回到宿舍就给他们“开小灶”,答疑解惑。

刘光达和同学们在一起

备课、上课、教研......支教生活忙碌而充实。近一年时间,老师们都瘦了一大圈,尤其是刘光达瘦了不到30斤。

不只是在学校,他们还跨过高山,越过河流,穿行在村落之中。

前不久,刘光达曾到偏远的村子里家访。孩子们听说这个外地的“大哥哥”要来,早早就在门口等待。远远看到刘光达的身影,孩子们都会迫不及待的跑过来,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刘光达第一次和孩子们的家人坐在一起,聊聊家里的情况,谈谈孩子的学习。尽管大多数学生家庭条件不好,但家人并没有因此放弃孩子的学业,他们深知上学是子女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

“我感觉这里的孩子非常乐观坚强。尽管条件不好,但他们比城市里的孩子学习更刻苦,我相信他们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刘光达说。

在镇原二中,有2300多名学生,留守的孩子占了80%左右,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低保的孩子加起来将近730人。他们是一家人改变命运的希望。

刘光达给孩子们辅导功课

支教老师的努力没有白费。以前沉默寡言的学生,如今变得愿意和别人敞开心扉;曾经成绩得不到提升的学生,在掌握方法后,成绩突飞猛进;曾经对学业失去信心的学生,主动提出要到第一排听讲。静海的支教老师们正用行动改变着孩子们的未来。

支教之旅即将结束,面对与孩子们的离别,刘光达万分不舍:“我以后一定会回来看看孩子们,他们应该已经考上了大学。到时候,我们会再聊聊这段为梦想奋斗的日子。

跨越千里,静海的支教老师用知识点亮孩子们的求学梦。在字里行间,见证了静海与镇原的深情厚谊。

记者手记:脱贫攻坚,思想解放是关键,实现东西部交流融合,才能激发内生动力。静海支教老师怀着执着的理想,扎根基层教书育人,写下了充满激情和奋斗的人生历程,为这片广袤的土地带去了无尽的生命力。(津云新闻编辑李彤)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设为首页|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 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