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我们的小康生活 栽满希望的葡萄大棚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北方网作者:日报马晓冬编辑:孙畅2020-07-08 08:36:26

内容提要:“也没来得及换件衣裳。”见到记者来采访,刚从地里回来的小寺沟镇凤山新村村民王振对着镜子擦了擦脸上的土,“今年的葡萄前一阵刚卖完,最近得抓紧时间剪枝。”聊起葡萄种植,他侃侃而谈,俨然一个行家里手。

时间:2020年6月16日

  地点:河北省承德平泉市小寺沟镇凤山新村

  采访对象:小寺沟镇凤山新村村民王振

  今年的葡萄全部卖完了,王振开始为下一季的种植做准备。海河传媒中心记者 蒲永河摄

天津北方网讯:“也没来得及换件衣裳。”见到记者来采访,刚从地里回来的小寺沟镇凤山新村村民王振对着镜子擦了擦脸上的土,“今年的葡萄前一阵刚卖完,最近得抓紧时间剪枝。”聊起葡萄种植,他侃侃而谈,俨然一个行家里手。

  王振是从2018年开始种葡萄的,当时,很多村民并不看好,他的父母最初也不同意。为什么?用王振自己的话说,他以前“干活儿不着调”,家里的玉米地主要靠父母种,自己偶尔出去打工也都干不长。

  才秀丽在凤山新村工作多年,2018年开始担任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在她的印象里,王振过去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后来才知道,他是因为家里困难才不愿意和人接触。

  “怕人家看笑话。”王振回忆,“原先我家孩子的衣服都是别人穿剩下的,做饭舍不得放肉,有时只放两片,留给孩子吃。”

  为了让王振一家摆脱贫困,驻村工作组和村干部费了不少心思,帮他申请了各种扶贫政策,但大家心里清楚,要想真正改善生活,关键还得靠自己。“必须让他自己有想法,把目标确定下来。”才秀丽说。

  “光有家里的这点儿地不行,种大棚,咱有扶持政策。”2017年,驻村干部向王振介绍了天津市西青区的对口帮扶种植项目,村里利用帮扶资金将水电等公共设施建设完备,贫困户建大棚还可以获得资金支持。

  听着驻村干部的反复开导,看着附近村种植户的成果,过上好日子的想法在王振心里发了芽:“爸妈岁数大了,还得养孩子,我得给一家子挣钱。”

  说干就干,靠着政府贴息小额贷款、政策补助和亲戚的帮忙,王振凑了11万多元建起了大棚,还通过“人均百株果”扶贫政策得到了免费的葡萄苗。种葡萄没经验怎么办?王振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渠道──视频网站。“上面有人教,我就看人家怎么种,还加了几个微信,专门和人家学。”

  “不着调”的王振认真起来,经常天一亮就起床去大棚,天黑才回家。他的转变让母亲史玉娥都感到意外:“我哪能想到呢!他干得比我想象的好多了。”

  就这样边学边干,2019年4月,王振收获了自己种下的第一批葡萄。王振还真行!销售时,村里的干部和村民纷纷帮他“吆喝”,收购的,采摘的,王振算了算,那一年卖葡萄的钱足足有5万多元,除去成本,赚了4万元左右。

  “美!高兴!当年就把亲戚的钱还上了。”王振说,“现在有了大棚,能自己挣钱,孩子想吃什么都能给买了。”

  积累了两年的种植经验,王振今年又在大棚旁边栽上了酿酒葡萄,他告诉记者,这个品种好管理,也能把剩余的土地利用起来。看到王振的上进心,才秀丽也感到欣慰:“现在他的眼神都自信了,改变一个人也是改变一个家庭。”

  一座座大棚,栽下了村民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包括王振在内,天津市西青区的帮扶项目为凤山新村20户贫困户带来了稳定收入。如今,全村实现了脱贫摘帽。

  在王振的家里,墙上的几样东西最引人注目:孩子在学校得的奖状、家庭脱贫“光荣证”和一个挂在最显眼位置的“精准扶贫政策包”。

  “家里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精神面貌变化最大!”王振笑了。(津云新闻编辑孙畅)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设为首页|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3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