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从“走着看”到“拼命干” 艾林村的“聚宝棚”让村民吃“产业饭”走“小康路”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北方网作者:津云.大美宁河工作室编辑:付勇钧2020-08-28 07:36:10

内容提要:在奔小康的路上,宁河区东棘坨镇艾林村把兴建蔬菜大棚作为脱贫致富的“药方”,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供、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使全村90%以上的农户都有大棚。越来越多的村民腰包鼓了起来,真正吃上“产业饭”,走上 “小康路”。

天津北方网讯:在奔小康的路上,宁河区东棘坨镇艾林村把兴建蔬菜大棚作为脱贫致富的“药方”,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供、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使全村90%以上的农户都有大棚。越来越多的村民腰包鼓了起来,真正吃上“产业饭”,走上 “小康路”。

走进艾林村,最引人注目就是一片整齐排列的高标准蔬菜大棚示范区。村民们说,这些大棚是他们最宝贝的财富,正是这些大棚促使艾林村由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变,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000元。如果倒退10年,这可是他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事。

过去,艾林村所建蔬菜大棚多在农户庭院,科技含量低、生产能力弱、经济效益差,发展十分落后。为了寻求改变,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2008年12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方志田牵头,带领村两委班子组建了“天津市宁河区润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民大力支持,纷纷加入。至今,社员已经发展到152户,注册资金由起初的316万元增加至1245万元,并注册了商标。现在,这里已建设温室大棚160栋,占地600亩,加快了现代农业转型,农户的经济收入也提高了。

多年来,合作社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的管理制度、民主议事程序。设立社员管理台账,在利益分配上,坚持按交易额实行盈余返还,返还比例不低于60%。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方志田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传授给农户,这比物质的资助要来得更实在些。”因此,合作社定期对成员进行种植技术和合作知识培训,大型培训会每年2至3次,专题培训会每年3至5次,在种植季节随时会进行田间培训和提供技术咨询,大大提高社员的科学生产水平。

合作社还独创了“五统一”方式服务社员:统一品种、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组织产品和基地认证认定、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在生产种植过程中,实行农产品生产日志制度,定期进行检测,促进产品质量不断升级,真正达到“绿色食品蔬菜”。不断应用先进科学种植技术,如精准喷雾施肥植保技术、温室病害臭氧防治技术、温室土壤机械化深耕技术等。使产量不断提高,平均每个棚在15000斤以上,社员们也从开始的每亩约七八千元的经济收入,提升到现在每亩接近3万元左右的水平。

同时合作社不断开拓市场与天津市今为农农产品销售专业合作联合社、蔬菜批发市场签订了购销协议,形成一条从农产品生产基地到农产品批发销售的农业产业链。把园区打造成生产有规模、经营有制度、接待有配套、产品有品牌、项目有特色的新型都市农业园区。对带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增收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被评为“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名气也渐渐打响。从宝坻来的蔬菜批发商户夏洁说:“我经常来这里进货,他们这儿的西红柿都挺好的,就专程来这儿收。”

蔬菜大棚基地的种植逐步走向规模化、科学化,村两委又适时推出了乡村游玩项目,搭上了“农旅融合”的顺风车。每年收获期,村民刘秀文的大棚里都能迎来不少采摘游客。刘秀文也从中看到了新的商机,去年,他又引进了两个新的西红柿品种供游客采摘。除了传统果蔬外,艾林村村民马记经营的多肉植物大棚也是基地的一个新亮点。“自从我经营了多肉(植物),周边的游客也越来越多,都上我这来买,反映也挺好。”马记高兴地介绍说,多肉植物叶片肥厚、身材娇小、色调多彩,是近年来人们调剂生活的“新宠”。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他的多肉植物大棚年利润达到20万,日子也越来越红火。农旅发展所释放的红利,正充实着村民的腰包,也增强了他们奔小康的信心。

“小康路上不落一人”。为了不让一家一户掉队,精准帮扶困难户脱贫致富,合作社还专门给有需要的困难户分棚,让他们在自己的棚里一季就可以挣几万。今年62岁的赵桂宁曾是村里的困难户。因为老伴失去劳动能力、孩子在外上学,家庭重担都落在他一人身上,没有一技之长,赵桂宁只能打零工,一年的收入难以撑起全家的开销,用赵桂宁的话说,那时候的日子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赵桂宁一家的生活困难,在村两委的帮助下,赵桂宁加入本村的润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当年收入就超过了3万元。赵桂宁高兴地说“像我们这岁数去打工没人要了,都乐意种这个大棚,收成比种地强多了,收入也不错。”自从经营大棚,有了稳定的收入,赵桂宁对生活早已没有“走着看”的无奈,而是要“拼命干”的期待。今年他又包了一个大棚种黄瓜,让走在小康路上的步伐愈发坚定有力。

通过吃“产业饭”走上“小康路”的困难户不止有赵桂宁,还有王春兰。王春兰的丈夫患有精神障碍,家里全靠她一人种植玉米、棉花等传统农作物维持生计。村两委希望她到合作社发展大棚种植,没想到却被王春兰一再拒绝:“我没经营过没经验,怕弄不了,有顾虑。”村两委了解她的顾虑所在,包括种植、技术、销售途径方面,把问题解决在先。看着邻里街坊经营的蔬菜大棚都有了越来越高的收入,王春兰终于下定决心加入合作社,立志改变当下的生活困境。王春兰说:“这两年效益还挺好,现在我啥顾虑也没有了,就愿意种大棚!收入多了,也比原来花钱多了,这代表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心里特别高兴!”

如今,蔬菜种植大棚不仅成为艾林村的“金字招牌”,也是名副其实的“聚宝棚”,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和获得感不断提升,满怀希望地迎接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津云新媒体:王子洁 李萌 宁河融媒体中心:李一帆 吴峥 )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设为首页|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3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