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是化石,自己也是“活化石”!天津这间博物院,怎样“活”起来?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北方网作者:霍艳华 吴涛 蒲永河 戴涛编辑:孙畅2023-12-06 08:26:00

内容提要:这是一座拥有百余年历史的博物馆,也是中国早期博物馆中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筑、原藏品、原展柜、原历史文献完整保存至今的博物馆。

天津北方网讯:这是一座拥有百余年历史的博物馆,也是中国早期博物馆中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筑、原藏品、原展柜、原历史文献完整保存至今的博物馆。

  法国博物学家桑志华创建于1914年的北疆博物院,被称为中国博物馆史上的“活化石”。

“从今年4月到现在,北疆博物院已经接待观众约5万余人,开展科普活动54场次。”天津自然博物馆科普宣教部主任王景璋告诉记者,随着天津越来越“网红”,地处五大道地区的北疆博物院成为了本市观众和外地游客打卡热点博物馆。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目前,北疆博物院通过数码技术完成了对1.9万余件(套)藏品的数字化,正在对重要价值的化石标本进行复制,让网友了解更多文物故事。

了不起的桑志华

说起北疆博物院,我们就不能忘记这个名字——桑志华(Paul 蒻ile Licent ,1876-1952),法国博物学家、昆虫学家、地质古生物学家。1914年桑志华来到天津,在中国北方从事科学考察事业25年,行程5万多公里,采集大量地质古生物、动物、植物、人类学等藏品,创建了北疆博物院。

1920年6月,桑志华在甘肃庆阳地区东部的黄土和黄土底砾层中发现3件打制石器。1923年4月,桑志华邀请法国的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德日进来津,他们共同研究了这3件石器。后来,这3件石器被公认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开端。

1923年,桑志华和德日进来到宁夏银川,经过多日发掘,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动物化石,以及石核、刮削器、尖状器等大量旧石器,而这一遗址便是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的水洞沟遗址,它不仅是中国最早进行系统性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回津后,德日进重新检查桑志华一年之前采集的羚羊牙齿化石时,意外从中发现了一颗有些特殊的牙齿,这枚被称为“河套人”的牙齿化石是在中国境内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也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有准确出土地点和地层记录的人类化石,中国的古人类学研究就此起步。

20世纪30年代,北疆博物院以其丰富独特的馆藏、丰硕的学术成果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博物馆”。1938年,桑志华返回法国,他将宝贵的馆藏都留在了天津。桑志华曾在日记中写道:“我不能掠夺在黄河白河博物馆(北疆博物院初名)中所收藏的、从各地花重金收集到的文物……我坚持的一贯原则是,所有发现的这些世上仅有的古生物、文物必须要留在发现地。”

中国近代博物馆的“活化石”

现在的北疆博物院是天津自然博物馆前身,也是天津自然博物馆旧址展示区,位于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117号(现天津外国语大学院内),2019年10月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疆博物院由主体建筑(北楼、陈列室、南楼)和附属建筑(桑志华旧居、神甫楼)组成,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筑、原藏品、原展柜、原文献资料完好保存至今的百年博物馆,是中国近代博物馆发展史上的一座“活化石”。

北疆博物院馆藏文物标本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历史价值,说到北疆博物院的“宝贝”,天津自然博物馆古生物部副研究馆员许渤松如数家珍:

贺风(近)三趾马 是国内发现该种第一个完整头骨,这件完整的头骨化石标本的发现解决了长期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使人们第一次确切了解贺风(近)三趾马头骨和上牙的构造;

双叉四不象鹿是我国目前所知的最早有记录的四不象鹿化石;

师氏剑齿象是长鼻类中个体最大的象,北疆博物院的师氏剑齿象头骨化石标本是由法国博物学家桑志华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山西榆社发掘到的,保存至今已80多年;

馆里保存的似锯齿似剑齿虎完整的头骨化石标本在我国亦属罕见;

馆藏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模型,是当年依据原标本直接复制而成的。经著名古生物学家胡承志鉴定,很可能是目前在我国保存的制作最早的模型,尤为珍贵;

“河套人”牙齿(模型)是中国境内首次发现的有准确出土地点和地层记录的古人类化石,就此拉开了中国乃至亚洲古人类学研究的序幕;

甘肃庆阳赵家岔发现了三件旧石器时代的石片和甘肃庆阳幸家沟采集到的一件石核(原件现藏中科院古脊椎所),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批有确切地点和层位的旧石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据了解,北疆博物院北楼共展出包括披毛犀、野驴骨架等珍稀标本在内的各类生物标本、化石及人文藏品近2万件。南楼依照原始照片资料全面复原了当年用作古生物藏品库房、图书室以及科研实验室的功能,展出了王氏水牛、北京猿人头盖骨(模型)等古哺乳动物孤品化石的复制品,图书室展出2000余册珍贵藏书和院刊等研究资料以及北疆植物手绘画等。“北疆博物院桑志华旧居展览”展出各类文物30余件、图书资料280余册,展示了创建人桑志华是如何筹划、建设、管理、宣传、展示北疆博物院的,以及在北疆博物院工作过的科学家德日进是如何进行野外考察和科学研究的。

加大科学保护力度 让文物永焕光彩

为了保护好北疆博物院珍贵的藏品,天津自然博物馆运用现代的文物保护技术,制定科学方法保护北疆博物院文物资料。2017年和2019年,先后实施了两期《天津自然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I、II期)。对部分非常脆弱的北疆古生物化石标本进行了加装标本柜保护,同时利用项目配置的设备加强对环境温湿度的监测,采取相应措施提升环境稳定性,从而有利于文物的储藏。

天津自然博物馆文保技术部主任覃雪波告诉记者,文物保护一个是抢救性保护,另一个预防性保护。修复人员每年都对需要修复和加固的北疆藏品采取抢救性保护以延长这些藏品的寿命。通过建立环境智能监控系统,增加文物保存环境调控设备,改造展柜、配备文物囊匣等装置,达到实现文物保存环境的“洁净”和“稳定”的控制,对北疆博物院的藏品进行预防性保护。

“北疆博物院的藏品有化石的、有动植物标本的、有图书资料的,这些与其他文物又有一定的区别,我们针对这些藏品采取了不同的保护措施,如动植物标本易长虫和发霉,我们定期消杀,确保不发虫害和霉变。”覃雪波说。

北疆文献资料作为北疆博物院最重要、最具特色的文物之一,将这些文献资料整理翻译是保护和利用的前提。由于北疆文献资料大多以西文包括法语、英语、德语、俄语等记录,加之又是专业性极强的内容,涉及古生物学、地质学、动植物学、民俗学、人文历史学等方面,内容非常广泛,为了将这些资料整理翻译出来,2020年,文旅局和南开大学签订了北疆文献资料合作研究备忘录,由两家合作开展北疆博物院文献资料的整理翻译和研究工作。

同年,天津自然博物馆又实施了《北疆博物院珍贵藏品预防性保护》和《北疆博物院珍贵藏品数字化保护》两个国家文物局重点文物保护项目,通过对重要文献资料等进行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使得文献资料的利用不再翻阅原件,大大提升了北疆文献资料的保护和利用水平。

2021年,天津自然博物馆申报了《北疆博物院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专项(2022年度),将北疆博物院作为一个整体的本底保护对象,采取系统性的保护措施,从监测到调控的一体化全方位对北疆文物进行保护,项目的实施极大提升了北疆博物院文物保护水平。

覃雪波表示,目前,他们对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化石标本进行复制,让这些化石标本回库休养。为了使复制品更逼真,他们利用了3D打印技术进行复制,复制出来的模型与原标本几乎一样。

此外,天津自然博物馆还通过数码技术把1.9万余件(套)藏品逐件逐页地进行数字化,并建立数据库与文献服务平台,让馆内的所有专业人员能方便地对这1.9万余件(套)藏品进行检索、阅读,为北疆文物的研究与挖掘打下坚实的基础。

天津自然博物馆信息资料部主任张洪涛告诉记者,在文物数字化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图书,学习了很多有关古董图书装帧的知识,像竹节书、环衬、毛边书都是比较罕见的

“我们进行文物数字化,就是减少接触,让文物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静置,保护好文物。今后,所有数字资源全都平台化,馆内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可以进行查阅,直接用于科研、展览及社教活动中,可以进一步提高文物内容的挖掘与利用,减少的文物本体的损伤。”张洪涛说。

发挥教育功能 让标本活起来

为了发挥好博物馆教育功能,天津自然博物馆积极响应贯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双减”政策,依托北疆博物院丰富的馆藏资源、独特的建筑及展陈思路,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功能,促进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挖掘历史价值,助力全域科普,展现这座百年科学殿堂的独特魅力。

为此,北疆博物院围绕“让文物活起来”开发特色讲解,组织新华中学、二十中学、觉民中学、环湖中学、微山路中学、上海道小学等二十余所院校走进北疆博物院参观交流,并举办了八期北疆博物小小讲解员训练营活动。

天津自然博物馆科普宣教部主任王景璋告诉记者,“北疆博物小小讲解员”科普活动,从北疆博物院历史,建筑,科考,展品等多方面入手,注重挖掘场馆的藏品特色和人文价值,邀请馆内动物部、植物部、古生物部专家老师授课,让孩子们动手体验翻制模型、修复标本、制作标本,在学习中了解北疆历史、学习动物、植物以及古生物知识等,领略博物馆百年变迁。在为孩子们普及自然科普知识、提升讲解能力、纠正发音及仪态问题的同时,帮助孩子们提升自信心、表达能力、创造力、社交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获得证书结业后,孩子们可以自主安排时间来北疆博物院为观众讲解,不断提高讲解技艺,深入领悟北疆博物院蕴含的科学家精神、博物精神、工匠精神。

“为了充分发挥我馆矿物、植物、动物、古生物等丰富馆藏资源,科研专家充足的优势,我们还策划特色科学研学营——‘小小研究员-北疆科考营’,通过每期不同主题,挖掘我馆馆藏资源。策划的‘小小博物学家养成记’活动,从地理、历史、几何、艺术不同方面入手设计课程,充分利用动物实验室,昆虫实验室,图书室、古生物库房、桑志华故居等实景展区,以古生物、昆虫学、地质学等多方面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力求将北疆人的科学精神融入其中,让孩子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收获榜样的力量。”王景璋说。

另外,他们还借助“互联网+”平台录制线上科普视频,推出了“北疆博物少年说”等科普活动,加强网络传播能力。深度研创了奇妙夜、小马饲养员、奇矿异世、北疆博文少年说等研学营活动,组织了“挖掘历史 传承精神”京津冀研学活动,前往“河北泥河湾”及“北京周口店”世界考古科研基地,带领青少年重走北疆科考路,与甘肃庆阳携手共建,互送科普文化课程。

王景璋表示,下一步,他们将持续开展更多更优质的科普活动,为孩子们提供更加丰富的科普资源,让孩子们爱上自然、保护自然。并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工作内容,加强与观众的沟通交流,提升服务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继续深入探索、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提升创新科普的意识,讲好文物故事,激发文物活力。

想一睹北疆博物院的风采吗?现在就可以长按二维码

↓↓

跟随我们的VR镜头

沉浸式体验北疆博物院

马上了解这些文物的故事

文字:霍艳华

摄影 / VR制作:吴涛 蒲永河 戴涛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设为首页|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3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