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美丽乡村发展纪实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天津日报作者:王音 刘玉祥编辑:付勇钧2020-08-28 09:02:53

内容提要:第六埠村地处津城西南,隶属西青区辛口镇。全村1552户、4878人,世代依河而居、以耕种为生。子牙河、大清河、独流减河汇聚于此,穿村而过。绿水逶迤,草木繁盛的景象,为淳朴的村庄平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科学引导农民种植蛇瓜等蔬菜品种。本报记者 刘玉祥 摄

走好乡村振兴新长征路。本报记者 刘玉祥 摄

天津北方网讯:夏末秋初,是第六埠村最美的时节。

三河环抱的村庄从晨曦中醒来。阳光洒向碧叶层叠的荷塘,照亮了水色葱茏的稻田,流淌在红砖碧瓦的院落,沁润着老少乡亲的心田。

第六埠村地处津城西南,隶属西青区辛口镇。全村1552户、4878人,世代依河而居、以耕种为生。子牙河、大清河、独流减河汇聚于此,穿村而过。绿水逶迤,草木繁盛的景象,为淳朴的村庄平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从上世纪90年代的全国“百强村”,到结对帮扶困难村,再到努力摘下“穷帽子”,第六埠村通过修复生态、绿色转型,盘活了农田绿水,激活了一草一木,刷新了产业模式,走出了绿色产业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

守住绿水青山,留住乡情乡愁,第六埠村焕发了蓬勃生机。当生态文明融入乡间田野,将如何催化一个村庄的蝶变?或许,在第六埠村的发展之路中可以找到答案。

重走长征路 旅游热起来

“长征万里路遥迢,风萧萧、雨飘飘。浩气比天,千军势如潮……”第六埠村的清晨,最悦耳的声音是孩子们的诵读声。“儿童团”的60多个孩子,身着红军装、背挎行军壶,神采奕奕地走在林间路上。清晨操练、读诗习字、排练合唱,活动安排得丰富而紧凑。这些孩子都是本村的娃娃,自从成立了“儿童团”,他们的课余生活多姿多彩。每逢周末,来村里“重走长征路”的游客络绎不绝。孩子们还会当起小小志愿者,唱着《红星闪闪》的歌曲,展现小“红军”的风采。

第六埠村有一条“长征路”。依着古河道、渠塘、稻田、柳林等自然条件,村里在保护生态、不占用一分耕地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设计了长4公里的“长征路”,沿途设立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激战腊子口、三军大会师等10个长征路上的重要节点,并以“红色文化”为主题,打造教育基地,发展特色乡村游。

渡赤水、过草地、踏过铁索桥、穿越道道“封锁线”……一路上,游人浸入式地体验“红色之旅”,在领略乡村风光的同时,了解长征历史,感悟长征精神。一年多来,近3万人次来此开展党员教育活动,村集体增收达200余万元。

如今,村里有了更多的生态旅游项目。乘竹筏游三河、荷塘挖藕、稻田捉蟹……再吃上一顿“土味儿”农家饭,收获的是原汁原味的田园风情。到了节假日,10多辆旅游大巴车开进村,一天要接待三五百人,全村人都跟着忙活起来。

旧貌换新颜 村庄美起来

红色旅游火了,游客接踵而至,村子热闹起来。然而,倒退3年,村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出门泥土路,环境脏乱差。鸡棚、猪圈、柴火垛……私搭乱盖、乱堆乱放,把原本宽敞笔直的胡同堵得狭小逼仄。现在繁茂的千亩稻田,那时也只是芦苇遍生的大片荒地。

村容村貌破旧,老百姓的精气神也打了蔫。文化活动搞不起来,大家对村里事兴致寥寥。年轻人都想法子出去打工,村里大龄青年不少,外村姑娘不愿意嫁过来。2017年,第六埠村被列为西青区新一轮结对帮扶困难村。

2018年,村级组织换届,郝庆水担任了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上任之初,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清脏治乱,改善村容村貌,把散了的民心聚起来。

要修路种树,大伙儿都赞成,但要拆村民家的砖和瓦,却不是件容易事。私搭乱盖是村里的老问题,十几年都这样过来了,这次就能变了样?村民摆摆手,不买账。说来说去,还是对村两委班子不信任。

郝庆水心里明白,村子多年发展停滞不前,大家心里有落差、有怨气。拆的不只是眼前的一堵墙,更要打破隔在老百姓心里的“墙”。

这第一锤该落在哪儿?必须从党员干部自家拆起。

拆倒一片、清理一片、见效一片。看到党员干部带头自拆,村民也跟着动起来。几个月下来,旧鸡棚、破仓库、柴火垛不见了,多年的垃圾死角清除了,清整出的公共空间改造成为健身广场、小花园,路面硬化了、路灯亮了,村里的绿色多了。

“跟老百姓说的话,一定得说到做到。先有信任,才有指望。村民对你有了指望,才愿意跟着你干。”有村两委班子带头,又有改造后实实在在的效果,村民态度开始转变,对新班子有了新认识。

“原以为清几家就过去了,没想到这回动了真格。”“其实环境好了,大家都受益,我们还是支持的。”“就怕不公平呐!我家拆,他家不拆。现在干部家都拆了,咱也跟着拆。”

随着全市启动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第六埠村开始大刀阔斧提升改造。清河道、建污水泵站、改地下管网、治理积水……去年,村里完成了雨污分流工程和户厕改革。老百姓彻底告别了恼人的旱厕,在家里用上干净、方便的水冲厕所。

两年多来,第六埠村腾退公共空间12万多平方米,建设了2000平方米的休闲健身广场,绿化美化近5000平方米。不知不觉中,村民发现:公园多了、河水清了、环境美了……记忆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田园景象又重回视野。

2019年12月,农业农村部公布新一届“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第六埠村榜上有名。

荒地变良田 产业兴起来

补齐了农村人居环境的短板,乡村振兴有了坚实基础。但想要彻底摘下“穷帽子”,村里必须要有自己的产业。

回头看第六埠村的过去,也曾有过一段“辉煌岁月”。上世纪90年代,印染、纺织、制衣等几十家村办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曾一下子跻身全国“百强村”之列。

“那时在工厂上班,一个月至少挣四五百,多的能挣上千元。还不耽误种地呢!收地时候,我跟厂里请了一个星期假,到市里卖了一卡车西瓜。”村民陈焕香笑着聊起来以前。

“过去没有环保意识,心思都在赚钱上。现在回头想想,那时空气可真不好。风大了在家得关窗户,那味道闻着不舒服啊!”村民杜红马曾在化工厂上班。他说,这几年通过治理,村子的生态环境好了,空气里又有了自己小时候在河边玩耍时的味道。

进入2000年,随着市场发展,村里的优势产业开始走下坡路,新产业又没跟上。村集体收入一落千丈,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两万元。企业陆续关停,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也留下了后患──透支了生态环境。

“过去搞村办企业,都是粗放式的,产业单一,技术更新和管理跟不上,污染治理就更别提了,被淘汰也是必然趋势。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发展得把眼光放长远,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说起这些,村党委副书记倪国志百感交集。

这一次,要找对发展路子。

在第六埠村人心中,三河汇景是村子最美风光,寄托着最深的乡情与乡愁。

“这绿水青田,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2017年,时任村长的郝庆水提出,要把河边的千亩荒地清整出来,种水稻、搞产业。从这世代哺育着村子的河水和土地间谋求发展新机。

然而,要在这“十年九涝”的荒地上做文章,乡亲们听了直摇头。

因为经常内涝,土地权虽在村民手中,但人们已无心打理,大部分土地荒置,芦苇长到了半人多高。剩下小部分,有村民种玉米。一年收、两年涝,收成也不稳定。

岳训成是村里的种植大户,打理着不到200亩玉米地。要流转土地,老岳不同意。“这块地不好弄,一来水就淹。把地收去了,折腾半天种不成,连现在这些玉米都保不住。”

原两委班子成员张军,也有同样的担心。“年轻干部敢想敢干,我们支持。但说实话,心里没底。改造要投资,村里本来就困难,怕这钱打水漂,村民拿不到收益。”

直到一天夜里,突然下大雨。岳训成担心决口,半夜跑去地里看,老远就瞅见郝庆水和几名村干部冒着雨来了。“我心想,这样行,就跟着他们干吧!看他们这股劲儿,说不定还真能干出点名堂。”有岳训成带头,很快土地都流转给了村集体。

2017年开春,清整开始了。十多年的芦苇根子从地里挖出来,村民打趣地形容:“跟小孩儿胳膊一样粗。” 修堤坝、疏水利、建涵闸、开新路……经过一系列改造,同年初夏,180亩水稻试种成功。

如今,这里已打造成为稻谷飘香、生态宜人的田园综合体。灌溉充足的千亩稻田与布满荷叶的池塘连成一片绿海,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白鹭等鸟类栖息。水稻连续三年丰收,形成了水稻、青蟹套作立体种植养殖的产业模式。2019年,水稻亩产600公斤、产蟹4000余公斤。每到丰收时节,村民们还能免费吃上了新鲜的“六埠米”和稻田蟹。

荒地变良田,几代人不敢想的事干成了。

帮扶见真章 组织强起来

从“百强村”到困难村,第六埠村积攒下的问题方方面面。

2018年6月,驻村帮扶工作组来了。刚一进村,驻村工作组组长、区水务局驻村干部李国顺颇有感触。“工作效率不行,汇总个信息,别的村三天能干完,到这儿至少一星期。事虽小,反映的是背后很多大问题。”

经过一番细致调研,工作组的成员们认识到:一个村庄要发展,缺的不是好点子、好项目,而是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一个想干事、敢干事、有情怀的“带头人”。

“帮钱帮物,不如帮着建个好支部。”

借着村级组织换届的东风,驻村工作组充分入户走访,与党员代表、村民谈心,了解他们的心中期盼。选优配强班子队伍,从严把关“一肩挑”人选,对村两委班子成员逐一过筛子,确保将好干部选上来、用起来。

新班子平均年龄42岁,热情高、能力强、干劲足。在党建引领下,第六埠村积极培育文明乡风民风,建立妇女队、文艺队、老年队、青年队和志愿者队,开展“立家规、育家风、晒家训”等主题活动。给考上大学的孩子发优学奖励;成立党员爱心基金会,统筹解决群众微心愿,让村民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

2019年,第六埠村被认定为“五好党支部”和“五星村”。

……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三河之上,竹筏缓缓而行,划过悠悠绿水,推开层层波澜。73岁的老党员张振来站在船头,深情歌唱。船上游客一边跟着哼唱,一边举起手机记录下这动人时刻。

如今的第六埠村,不仅有了“绿色颜值”,更有了“红色气质”。绿水青田扮靓了村庄、兴旺了产业;一条“长征路”则凝聚了人心,给了大家重拾发展的信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第六埠村重装出发,踏上了走向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或许,前路还有“雪山”、“草地”要跨越;有“娄山关”“腊子口”要征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将贯穿始终。(津云新闻编辑付勇钧)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关于北方网|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设为首页|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