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艾玎:中国科研正在腾飞 基础科研工作需要更多支持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北方网作者:赵颖妍编辑:刘颖2023-03-02 16:11:22

内容提要:“2023年是我国‘十四五’的承上启下年,能够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我感到使命光荣,任务艰巨,一定会努力履职尽责。”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委员、民盟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教授艾玎表示,“这些年,我感受到了国家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和科研人才队伍的壮大。截至2021年,我国研发人员达572万人,年度研发经费达2.8万亿,已经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体系。在日常工作和平时调研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作为一线科研工作者,我更加关注基础科研工作支持方面的内容。”

天津北方网讯:“2023年是我国‘十四五’的承上启下年,能够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我感到使命光荣,任务艰巨,一定会努力履职尽责。”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委员、民盟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教授艾玎表示,“这些年,我感受到了国家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和科研人才队伍的壮大。截至2021年,我国研发人员达572万人,年度研发经费达2.8万亿,已经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体系。在日常工作和平时调研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作为一线科研工作者,我更加关注基础科研工作支持方面的内容。”

  2013年,艾玎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回到了天津医科大学,组建了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实验室。“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的第一大死亡原因,在中国每5例的死亡中有2例是心血管相关的疾病,因此,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对改善国民健康意义重大。”艾玎说,“我的实验室发展到今年已经是第十年,一直在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血流动力学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重要机制和关键因子,并针对这些关键的因子,进行药物研发,获得了专利授权,目前正在对于专利药物进行转化。”

  十多年来,艾玎发表研究论文和综述文章36篇,被引用近千次,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天津市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我刚回国的时候,大部分能挑大梁担当很重要科研任务的,往往都是从欧美留学回来的科研人员。现在,随着我们国家的科研水平日新月异的变化,本土培养的青年科学人才已经慢慢彰显出来,在科研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艾玎说,“10年间,我的团队从两三人增加到了将近20人,平均年龄只有35岁,是一个很年轻的团队。这些队员是10年中从本土培养起来的,很多成员先后获批了国家博新计划、国家青年托举人才,国家优青等项目。我本人也从一个科学界新人转变成了学科带头人。”

  近年来,我国对青年人才的支撑支持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改善,以前很多时候只看论文,现在会把包括专利转化等纳入到人才申请和评定标准中,逐步向人才的多元化评价转变。艾玎建议,在破“五唯”的基础上,人才评价应把把科研成果转化也作为一个重要指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支撑科技强国战略。

  “随着越来越多优秀人才回国,也产生了科研经费相对不足的问题。”艾玎表示,青年人做的基础科研,可能需要5-10年才能有一个显著的产出,但是各单位对于科研人才的支持往往集中在前一两年,以科研启动经费的形式来实现。但在实际工作中,在实验室建成以后的3-5年需要更大的经费支持。 “我希望国家能够对这一阶段的青年科研人员加大经费支持力度,从政策上给予倾斜,来帮助他们从一个刚刚建立实验室的年轻科研人员,顺利成长为学科带头人。”艾玎说。(津云新闻记者赵颖妍)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设为首页|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