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党抗御自然灾害的领导力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天津日报作者:柳兰芳编辑:邓坤伟2023-12-01 08:17:59

内容提要: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同自然灾害抗争,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永恒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防范化解风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扛起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的政治职责,有力应对了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新时代新征程,面对自然灾害突如其来、猝不及防等诸多特征,我们党要不断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领导力,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构建涵盖国家、地方、区域、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分层、分类保障能力体系,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

天津北方网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同自然灾害抗争,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永恒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防范化解风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扛起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的政治职责,有力应对了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新时代新征程,面对自然灾害突如其来、猝不及防等诸多特征,我们党要不断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领导力,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构建涵盖国家、地方、区域、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分层、分类保障能力体系,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

一是提高制度运行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产力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道义优势。面对重大灾难和挑战,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全国一盘棋,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要事、难事,谱写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壮歌,创造了一次又一次人间奇迹。新中国防灾减灾救灾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党的领导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实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汇聚抢险救灾磅礴力量,形成战胜灾难的强大合力。

二是提高政策执行能力。党一直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法治建设,在《宪法》作出原则性规定的基础上,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等30多部法律法规,近年又颁布了《“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等国家规划。此外,不少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也对防灾减灾作出相关规定。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健全防灾减灾法治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广大人民群众知晓政策内容,为政策执行创造良好民意基础。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靠得住”的责任感,认真对待每一项政策的落实,构建权责清晰、分工合理、运转高效的职责分工体系,打通提升政策执行力的路径,以完善的法律制度规范护航。

三是提高管理监督能力。善治国者必先治灾,善理政者必重防灾。适应和把握防灾减灾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统筹党委、政府和全社会资源,利用卫星遥感、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预警的时效性准确性,织牢织密空、天、地、海一体化全域覆盖的综合灾害监测网络。强化精准预警响应,加强气象预警与灾害预报联动,突出临灾预警,点对点精准预报和滚动更新,建立防灾减灾应急指挥部直达基层防汛责任人的预警“叫应”机制,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压实地方党委、政府主体责任,突出防御重点,细化城市设施、乡镇农村、地质灾害频发等薄弱环节防控措施,统筹抓好群发性自然灾害预防,严防重大自然灾害并发和急转,最大限度减轻灾害风险。

四是提高组织保障能力。健全的组织力,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抗御自然灾害领导力的基本保证。构建以国家、社会、个人为主体的全民参与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统筹整合应急救援力量,提升高效协同支撑能力,全面提升应急处突能力和水平。织牢织密组织网络体系,抓实社区(村)党员干部、网格员队伍建设,熟悉和掌握所辖以家户为单元的具体情况,关键时刻果断转移群众避险,集中安置和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统筹调度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专业救援力量和驻地央企、国企、民企、民间自发等社会救援力量,实施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科学高效开展救援,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五是提高资源配置能力。整合各方资源全力开展救援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治国理政核心理念和使命担当的生动体现。构建国家、省、市、县、乡五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优化整合科技、人力、物资、装备、资金等资源,全面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实施应急管理现代化能力提升工程,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大力提升应急、气象、水利、通讯、电力、交通等多部门协同的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辅助指挥决策能力。“十四五”期间,严格落实国家信息化规划、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加快构建我国科技安全保障体系,推动科技发展撑起防灾减灾“保护伞”。

六是提高风险防控能力。自然灾害发生往往非一城一域。今年京津冀共同抵御暴雨灾害的成功实践为我国地区间应急风险防控提供了有益借鉴。依托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为支撑的国土空间监测网络格局,制定联防联控应急预案,提升联合协同作战能力,共建和修复重大工程,构建监测“一张图”、应急“一盘棋”、救援“一张网”的联建联防联控风险防控体系。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夯实基础设施“硬件”布局,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全面提高城市抵抗力、免疫力、自愈力。在党委、政府主导下,社会组织、生产经营单位、公众等各类主体共同参与,整合多方资源和力量,推动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应急管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大学基地研究员,本文为天津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TJKS22-004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天津日报12月1日09版理论创新)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设为首页|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3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