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互助养老,为何有始难有终?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今晚报作者:李吉森编辑:刘颖2023-11-28 13:50:00

内容提要:在天气连续几次降温之后,天津的部分候鸟老人开始向南方迁移。

很多老年人因爱好相似,容易走到一起,对“抱团养老”也更有兴趣。崔宪伟摄

天津北方网讯:在天气连续几次降温之后,天津的部分候鸟老人开始向南方迁移。在旅居的行程中,一些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老人组团出行,到目的地后毗邻而居,相互照应和帮扶。这种新兴养老方式被称为“抱团养老”,在一些老年朋友中悄然流行。

  “抱团”的核心是彼此能够相互帮助。加入团队的老人大多是没有子女或者指望不了子女的老人,也有一些想摆脱家庭束缚、自由洒脱生活的老人。他们在团队里既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也同时获得别人的帮助。一些刚退休的老人,对加入这样的团队颇有兴趣。

  专业人士认为,抱团养老一方面有利于老人的心理健康,年龄相仿的他们在情感上更容易产生共鸣、更容易沟通;另一方面将老人组织起来,让老人身上的技能在互助团队里得到利用,发挥余热。但也有曾经参加过抱团养老团队的老人反映,当前抱团养老的理念还过于超前,不少团队最终都“散了”,参加者和各类社会组织还应继续摸索,找出更具实践性的合作模式。

“流动的养老院”

  七十多岁的张承永,退休后就开始研究和探索养老模式。10多年前,他喜欢组织各种老年人社团活动,在蓟州区下营镇大平安村建设了一座“乐活大院”,聚集了一批抱团互助养老的同龄人。

  这些老人,跟着张承永走南闯北,旅居养老。冬天到广西、云南等南方省市,夏天到天津、山东等周边地区。“很多人说我们是抱团养老团队,我觉得我们就是一个流动的养老院。”张承永介绍说。

  还记得10多年前,在蓟州区下营镇大平安村,张承永一年举办30多场老年人文化联谊活动。这些老人大多和张承永有着一样的经历,都曾在年轻时下过乡(知青下乡插队),对农村、农业、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等到退休后,他们愿意到农村参加各类帮扶和社团活动,与同龄人和有着同样经历的人一起回忆往昔。不少老人在张承永的农家院里常住了下来,这就是抱团互助养老团队的雏形。

  2012年,张承永将农家院进行改造,建成了1000多平方米、3层楼的全木结构“乐活大院”,院内新增设了会议培训厅、茶道、吧台、观景台、T型台、阳光室等设施,给休闲养生的老人们提供了一个幽雅舒适的环境,成为京津地区知名的互助养老基地。

  “乐活大院”的老人们,在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出了小型互助团体。于是,大院里就慢慢有了艺术工作室、健康工作室、DV工作室、茶艺组、模特队、话疗室等各个小组。季节转换时,老人们还会一起去山东、云南、广西、海南等地候鸟式旅居,养老生活丰富多彩。

  近期,张承永和四位老人一起前往广西北海。团队里其中一位是“总策划”,规划未来发展和旅居路线;一位有文艺特长,平时是“主持人”,负责组织团队的各种文艺活动;一位老人是“保姆队长”,如果有谁身体出现小毛病,她能快速照应;还有一位老人是“管家”,负责管理团队的账本和日常开支。

  这些老人来自不同的城市,如今聚集在北海的一座养老公寓里。谈及抱团互助养老的现状和未来,张承永略感遗憾地说,大部分团队走不长,其中的原因各种各样。每个老人的家庭背景不同,有的要回家带孙子,有的家里临时有牵绊,他们不得不脱团回家,不能长久成行。

  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张承永的团队固定了下来,他们一起走过了相当长的一段路程和时间。他觉得,只有真正志趣相投的老人才能走在一起,而且都愿意在团队里付出,这也是他选择新加入老人的标准。

  现在,张承永的互助养老团队和谐又稳定,大家在一起吃饭、出游、逛街,享受着多彩的晚年生活。最近,团队里的一位阿姨突然头晕,其他几个人赶紧把她送到医院做检查、输液,所幸并无大碍。张承永认为这是他的团队能够真正做到抱团养老的核心条件:如果有人生病了,身边这些人会像亲人一样在一旁照顾病人。

从组团到散伙

  在抱团养老网络论坛,网友“夕阳居”分享了自己参加互助养老团队的经历。2000年左右,他和几个好伙伴同期退休,于是几位老人商量着租了一个依山傍水的农家院,一起互助养老。

  该农家院远离城市,在原来的水库旁边,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团队共同约定,每位团员每月拿出400元钱作为公用基金。这些费用主要用于购买种地的工具、种子和化肥,还用于日常购买粮食和调料。团队一起吃大锅饭,成员轮流做饭,不会做饭的可以和别人换工。

  他们在水库边开荒种了四十多亩地,其中的十亩地种植各种蔬菜,另外十亩地种小麦,还有一些地块种了一些玉米和谷子,剩下的地则全部种了土豆。十几个人开始相处得很和谐,农作物生长得也不错,不仅自用还能有剩余,到乡村大集上售卖换得了更多费用用于贴补团队养老。

  团队里大部分老人刚刚退休,精力还算旺盛。农闲时节,有老人就去钓鱼,收获不少大鱼,团餐时大家非常欢快和高兴。但随着相处时间延长,团员之间的矛盾就出现了,有的钓友认为自己是休息时间去钓鱼的,钓上来的鱼不愿意无偿与大家分享;有的家里孩子来看老人,临走时顺便带走点农产品,就有其他老人不愿意了。更有一些老人,在乡村大集上结交了其他朋友,带到团队驻地居住。这样一来,团队里的小矛盾和摩擦越来越多,最后几位主事人一商量,这个模式实在办不下去了,只好散伙。

  薛阿姨参加过一个抱团养老的“小团体”,要算起来已有七八年了。她们从三四个人发起,到后来最多时发展到20多人;可之后,又开始慢慢地减少;最后,这个组织只剩下五个人,其他的人,有的回去自己过了,有的另组了新组织。大家热闹过,也确实从中获得过快乐和帮助,但其中的烦恼也真不少。

  一开始,抱团养老的几个老人住在同一社区,离得近,又都是女性,也都没了老伴儿。她们每天早上准时到小花园集合,先晨练,之后再一起去买菜。起初是各买各的,后来她们发现大家买的都差不多,因为你买这个,我看着不错也买了,结果各家做的饭都差不离。而且,这些老人平时总是一个人在家,一个人的饭最不好做了,做多了就浪费。于是,大家就决定干脆一起买、一起做、一起吃。

  参团的老人每个月每人交600元伙食费,有个姐姐原来是会计,就由她管账,每笔开支都记得非常清楚。团队固定在一位老人家里做饭、吃饭,她家的房子比较大,住一楼还有个小院,很方便。

  虽然说大家都交了伙食费,可有的人慢慢就感觉心理不平衡了,觉得太贵,自己在家过,用不了这么多钱。也有人觉得组里有人退休金多,可自己退休金少,退休金多的应该多拿钱。后来又有老人生病住院,其他老人轮流照顾,花钱买东西,成员之间感觉不平衡,开始心生抱怨。每个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实力确实不同,久而久之各种矛盾、摩擦不断,最终团队成员一个个纷纷退出了。

  更多的抱团养老故事,结局都是“一地鸡毛”。2017年,媒体曾报道,杭州79岁的退休教师朱荣林和老伴儿王桂芬在老家建起了一座500平方米的别墅,广邀60岁至80岁、生活能自理的老年人抱团养老,最重要的要求是会打麻将。最终有11位老年人成功进入,“养老团”正式“出道”。一开始,大家都感觉很满意:早上起床,整理一下个人事务;下午喝喝茶、搓搓麻将;晚饭后在院子里遛遛圈,然后一起看电视;空余时间还能一起踏青郊游、跳舞娱乐,成员们都感觉美滋滋的。

  然而,居住在一起的时间久了,生活上的磕磕绊绊就多了起来。有的人说不会做菜,逃避买菜做饭的轮值工作;有的人比较节省,其他人开了空调,自己就觉得吃亏了……这些小矛盾累积到最后,抱团养老也解散了。

“互助”养老模式还需继续探索

  在山东荣成某海滨康养基地,居住着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退休老人。来自天津的陈阿姨、王阿姨、方阿姨关系较为亲密,一起抱团养老。三位老人都购买或者租赁了该项目的房屋,住得相邻,经常在一起吃饭、喝茶、出游。“我们算不上严格的抱团养老组织,有互助,但也有一定的距离和独立性。”陈阿姨介绍说。

  在陈阿姨看来,十多位老人聚集在一起生活,费用均摊,所有的公共事务轮流执行,这样的互助养老模式是行不通的。她提出建议,如果大伙儿一起出资,共同聘请专门的厨师、保洁、护工等,这样,团队里的矛盾可能会少一些。“可是,这和住在养老院有什么区别呢?”一位老人这样问。

  另一位老人今年六月份与群友抱团一个星期,她发现,敏感挑剔的人只会挑别人的不是,不会看见别人的付出,三个人以上背后就会有是非,让人觉得心累,她决定放弃抱团养老这种幻想。她真诚地向老年网友发出提示性建议,参加抱团养老要谨慎。首要问题就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如何相处?一家人相处尚且有矛盾摩擦,更何况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呢!

  也有社会组织、商业组织在探索,他们在酒店公寓、康养基地里开辟单独区域,邀请不同地区的老人前来居住,加入团队的老人既要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也能获得其他老人的帮助。以劳动换积分,以积分换服务。组织者作为主事人和第三方,会调解和化解各种矛盾。“一个抱团养老的团队,核心是要有主事人,能平衡各方的利益,凝聚团队成员的向心力。团队也要有自律公约和公平机制,让老人们愿意为团队服务,参与者劳有所得,各取所需。”一位康养项目负责人提出自己的建议。(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设为首页|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3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